袁隆平杂交水稻 “杂交玉米之父”身家11亿 超袁隆平成科学家首富(二)



 画面:尼克松访华资料

  解说: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此时连美国到底在什么地方都还没弄清楚的李登海,却把一篇关于美国的报告,牢牢地记在心里。

  同期声:李登海:说美国的一个农民兴建的先锋公司,产量达到了亩产两千五百斤,当时我们觉得非常振动。

  解说:当时莱州玉米产量每亩不过二三百斤,2500斤的亩产量对于李登海而言绝对是个天文数字。但正是这个数字激起了他的斗志。

  同期声:李登海:当时也不知道美国什么样,只知道美国侵略朝鲜什么的。当时我们觉得他能干到的事情我们也能干到,他们是农民我们也是农民,他们能办的事情我们也能办到。

  音乐:我们走在大路上

  解说: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到处都是繁忙的景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粮食生产,试图解决七亿人的吃饭问题。在全国学大寨精神的号召下,提出农业粮食增产的几个台阶,“上纲要、跨黄河、过长江、达千斤”。 全中国都在豪情万丈地为此奋斗。

  同期声:李登海:当时毛主席语录有这么一段,是这样讲的,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我们说外国人能干的事,我们中国人也能干,中国人有理想、有抱负干到世界水平。当时我说,我们一定要立志,有志气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有志气来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有志气赶超世界的先进水平。所以从这儿就开始了玉米高产的培育。

  解说:心中虽然激情澎湃,但种地却是脚踏实地的事。如何才能让玉米的亩产量超过美国呢?初生牛犊的李登海虽然浑身是力,却无处下手。他知道要想让玉米高产,还得靠脑子。1974年,李登海被村党支部推荐到莱阳农学院进修。

  同期声:李登海:当时我才知道什么叫光合作用,什么叫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光合强度、光合截留分配这些知识,从植物和植物生理,才明白我们搞农业是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解说:在莱阳农学院,李登海是最刻苦的学生之一,得到了许多老师的赞赏。进修结束时,一位老师郑重地将二十几粒玉米种子交给了他,这些种子是老师好不容易从美国带回来的优良品种,李登海如获至宝。

  同期声:李登海:当时给我二十几个粒子,挺高兴的。

  解说:李登海捧着这二十几粒种子回到了农科队。他对这些种子进行杂交实验,将培育出来的品种种到试验田里,李登海兴奋激动,他觉得自己似乎都能听见这种子在泥土下发芽的声音。

 同期声:李登海:没有肥料我就挖个厕所,我们不怕吃苦,往里施。没有肥料,我们就把厕所下边土刨下来,生产队的敬老院大炕,我带头把炕烧的灰拿出来,然后再盘炕,把陈旧的破屋有些肥料,拆破屋打碎了用小车往田里拼命的跑。

  张永慧(李登海的妻子):玩了命的干,在平时就是废寝忘食的观念。

  解说:1975年的那个秋天,李登海终于盼来了收获的时刻。一千零二十四斤,这是李登海第一次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同期声:李登海:第一次突破了,在我们家乡突破了,达到一千零二十四斤,农业站专家帮着验收的,这是第一次。

  解说:,李登海觉得照这个速度,突破美国的纪录指日可待。这次的突破让他意识到优秀的品种是提高产量的关键,于是李登海先后引用了国内100多个玉米品种,然而几年过去了,产量却一直很难突破1400斤。

 袁隆平杂交水稻 “杂交玉米之父”身家11亿 超袁隆平成科学家首富(二)

  主持人:玉米的选种就是在一批玉米当中挑出品质最好的种子种到地里,第二年再从收获的种子中选最好的种下去。如此反复六七年,才能让这个品种稳定下来。但就是经过了六七年的筛选也不一定就能得到优良的品种。人这一辈子能有几个六七年啊!可能有的人研究一辈子也未必能修成正果。李登海卯足劲要赶超美国的纪录。可怎么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任务呢?

  解说:按照传统的方式,玉米一年只种一季,李登海显然等不及。春节刚过,他就在自家的院子里撑起了塑料大棚,提前几个月播下玉米。等到当地开始种植玉米的时候,他的玉米已经在大棚里收获了。而等到10月份,他就已经在这一年里收获了两季玉米。虽然一年当成两年用,可李登海还是感觉育种的速度太慢了。于是他突发奇想,要到海南去种玉米。

  同期声:李登海:上学的时候老师说到海南去,我们上地理课的时候觉得海南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我们觉得,只有那能育出更好的品种来,所以必须去海南。

  解说:海南的秋冬季正是玉米生长的季节,在那里通过精心的栽培,李登海又可以收获两季的玉米。从此以后,李登海就成了追赶太阳的人,他一年就可以完成别人几年的工作量。但是他也要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刘永强是莱州电视台的一名记者,他曾经跟随李登海到海南岛,拍摄育种工作。

  同期声:刘永强:他在海南岛有十几个点,每天必须每个点都去看,看一下指导一下。在他的育种田有一份品种,化肥吧特别重要,他有时候就带着这些化肥给各个育种田送过去,这个东西必须当天送。所以说他每天跑几百里地。

 解说:虽然海南的气候非常适合李登海种植玉米,但海南的冬天也并不平静。

  同期声:李登海:北边云层过来,形成一个烟柱过来,冰雹这么大一个,刮的昏天暗地的,树叶子,一场风雨四万间房拉走了,掀盖,一个小时之前挺好的。这个过程当中我看冰雹,这一年奋斗,我心里非常难过,手里拿起冰块,这冰雹多大?7.5公分。当时我看完以后,我拿笔写了肝裂心碎。那玉米地的水那么深,我站在地里,眼泪是哗哗的流下来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就说有志气,明年继续干。所以我对《365里路》那首歌曲是非常有感情的。从少年到白头、从家乡到异乡,我下定决心继续努力,明年继续再干。

  画面:《365里路》,李登海在海南研究种植玉米的情景

  解说:从1978年到现在,三十年的时间。李登海每个冬天都是在海南度过的。他这样的坚持也让他比别人多收获了三倍的育种数据。

  同期声:李登海:从育种的代数来讲我现在接近九十代了吧,我们可能是育种代数最多的。

  解说:30多年来,李登海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奇迹,让他的玉米产量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出新的纪录。

  主持人:(王凯拿着玉米的演示)以前种植的玉米是平展型的,也就是玉米叶子和玉米杆之间的角度大于90角度,这样上面的玉米就遮住了下边的,不利于玉米的光合作用。李登海通过研究,开启了紧凑型玉米的时代,就是让玉米叶子生长的角度在45到50度之间。不但可以更好的进行光合作用而且还可以增强种植的密度,增加玉米的产量。而这紧凑型玉米就是靠李登海一代又一代的育种实现的。1989年,李登海成功的培育了掖单13号,这在中国种植玉米的历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解说:1989年,当时李登海的掖单13号横空出世,创造了每亩1096.29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在全世界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国家把掖单13号作为了全国推广的重点农作物。

  同期声:李登海:它的增产效益,在八五、和九五期间完成了国家推广一亿亩,增加二百亿斤的大项目。

  王继明(李登海莱州农科院院长):最大的年份占全国玉米种子43.5%。推广速度是非常快的,推广的面积也非常大。各种子公司在生产经营推广上也获得了非常好的企业效益,同时也创造非常大的社会效益。据农业部统计,应该增加的社会效益一千个亿。

  解说:这一年,全国的种子公司都在经营着李登海的掖单13号,挣钱的公司不计其数。可李登海还是守着自己小小的民办研究所,继续研究他的高产玉米,并没有什么质的变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17979.html

更多阅读

“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杂交玉米

“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44年连续从事玉米高产攻关和品种选育,育出的紧凑型玉米高产新品种累计推广12亿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00多亿元,全国种植的5株玉米中,有2株是他育成的。他就是“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山东登海种业

中国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 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

中国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张卫民一、中国小麦育种领域的“袁隆平”—— “中国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因饿学农记者:水稻和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两种粮食作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你都获得了科学界的最高奖。袁隆平广为世人所知,但是

“黑手机之父”蔡明介:做手机中的“戴尔”(二)

  手机变局 DVD芯片业务推动联发科走上了第一个高峰,但是到2004年,PC和DVD机增长放缓,同时价格竞争传导到产业链上游的IC设计。2004年联发科的销售额为12.5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0.5%,但是同年全球IC设计产业的总体增长率为27%。 从1

“黑手机之父”蔡明介:做手机中的“戴尔”(一)

一个工程师 蔡明介(Tsai Ming-Kai),1950年4月6日出生。 蔡明介回忆:苏联在1957年发射了人造卫星,他正在上小学的阶段,这一事件给他很大的触动。 “过去的小学生都会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志愿》,其他同学通常都是要当医生、老师、县

声明:《袁隆平杂交水稻 “杂交玉米之父”身家11亿 超袁隆平成科学家首富(二)》为网友清夫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