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客之父方兴东:一个先锋的陨落



 方兴东比任何人更早看到了一个可以无限扩大的市场,他也获得了一掷千万美金的机会。等待他的却是一家创业公司可能犯的全部错误

 可以笃定,方兴东目前正在创作的《中国互联网史记》中,绝对少不了为自己留下的一页。他也许会这样描述自己当初的创业生涯:一群保持着学生般纯洁、不求名利的年轻人,通过那时并不广为所知的互联网,试图改变人们的生活。或许,他还会借用其《中国博客宣言》里的称谓,以“信息时代的麦哲伦”来比喻他之于中国博客的意义——无疑,方是想告诉所有人,那些为他们所热衷的某个公司的致富、上市或是失败的故事,若放在更长的维度上,其实是微不足道的,真正重要的是它们为这个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变革。

 中国博客之父方兴东:一个先锋的陨落

  但是,即使方兴东自己,眼下也无暇回味曾经的光荣与梦想——他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由方兴东创立的博客网已拖欠45名员工共计80多万元的工资,2009年2月10日,海淀法院更对其中20多名员工的集体诉讼进行仲裁。三个月前,这个号称全球第一中文博客网站的公司,默默地关闭了它在北京的办公室。这一切并不像表面上那样突然。2005年,博客网通过1000万美元的大规模融资正式走上商业化道路,并喊出“赶超新浪”。在此前后,博客网员工从三四十人迅速扩张到三四百人仅用了半年时间,接下来1年内又从三四百人回到三十人。次年,更大的人事震荡出现,方兴东的CEO一职都一度易手。而与频繁的人员流动相对应的则是其首页导航栏上日益增多的子频道。很多该网站的忠实用户都表示,它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

  对于博客网,也许大多数人更为熟悉的是其另一个名字——博客中国,后者更真实地显示出它之于那个时代所具有的象征:其创立于中国互联网从第一次泡沫中即将走出的2002年,并率先提出“博客”的概念。在2005年,博客中国以互联网泡沫以来的第一笔千万美元级融资,让这个行业重焕活力。方兴东甚至一度认为,死人也可以写博客——因为子女们以博客来纪念父母。这个判断在当时简直是耸人听闻。但回头看,后来如“假乔布斯”这样的网络明星的诞生,证明方的预言有一定准确性。但他并未为此有效调动资源。

  而至于随后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则折射出这一类创业网站在坚持自我和商业冲动之间权衡的矛盾,在更长的维度上,则是所有创业公司面临的共同挑战,只不过,方兴东无比放大了其中的戏剧性。正如方兴东本人向《环球企业家》所坦诚:“从一个过程到另一个过程之中,你会发现很多东西。你以为懂了,当到最后,你才会发现,这是一个低级错误。”?

 商业化前传

  “从大教堂到大集市”是方兴东在几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阐述传统的1.0网站与以博客为代表的2.0网站关系时所作的比喻,也是其个人博客的标题。但事实上,有中国web2.0先驱称谓的博客中国,从一开始即是不折不扣的传教士,而非其标榜的草根互动的大集市。

  1999年对微软的有力批判,使方兴东名声大噪,也给其提供了创立互联网实验室的资本。但随着被批判者显示出的强势,方的文章随即遭到各媒体封杀。因此,当2002年后方得知美国正兴起一个名为Blog、可以让每个人都能自由言论的平台时,他意识到,其互联网批判的事业可以继续了。方花几百块钱找来一个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学生写程序,又请几个朋友帮忙细化了界面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博客中国的雏形就搭建好了。而那两个著名口号“每天五分钟为思想加油”和“独立思想的栖息地”,也彰显出其创立的初衷。

  方兴东承认,博客中国从一开始主要体现了其个人品味。彼时,对Blog台湾有类似网志、部落格等解释,但方和王俊秀(后担任博客网总裁)觉得这个词并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个人写作,而是要有把每个人最有价值的东西在互联网上呈现出来的意思。灵光乍现之下,与中文发音相近的“博客”一词孕育而生。

  这样的解读与Blog有闻必录的原意相去甚远。方兴东最初请了几百个专栏作家,其文章更是方每天耗费十几个小时,逐一编辑后再一一上传。除此之外,他还每天从美联社、商业周刊、日本读卖新闻等国外领先媒体的网站上精选十篇新闻转发。方兴东坚持不做公关稿,不受商业力量左右。在他看来,网络即历史,任何污点都永远得不到洗刷的机会。因此,尽管看起来仍不具备2.0的特点,但其内容已区别于当时同质现象严重的门户网站,也因此黏聚了大量用户。据博客中国第一位正式员工周永德向本刊介绍,那时很多网友的回复比原文还要长,有些人只跟特定的专栏作家辩驳,还有些人只要有更新就发言,异常活跃。

  这时候的方兴东正处在自己所谓的最为纯粹的创业阶段:只是做一件自己喜欢、也能让和自己有共同爱好的人快乐的事。每逢出差,他落地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博客中国的网页更新内容。而这种正在创造互联网未来主流的理想主义心态,也感染了很多人投身到方兴东的身边。

  此时的博客中国还仅仅流传于小众的圈子里,并不为草根阶层所接受。然而2003年6月,木子美在另一个博客类创业网站中国博客网上发表的性爱网络日记“遗情书”,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凭借更为强大的宣传攻势和技巧,方兴东将木子美所引发的效应嫁接到博客中国上来。“精英们知道博客是因为我,而大众们知道博客却是因为木子美。”方兴东坦言。这其中似乎也透露出了这一类型网站随着发展所必将面临的一个困境:在小众领域的成长遭遇天花板后,是否应该或者如何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借助木子美扩散到草根层面之后,博客中国的流量也一直保持着迅猛的增长。2004年,随着带宽和服务器已无法承载快速增长的浏览量,一直以来以个人价值观驾驭博客中国的方兴东开始考虑将其驶入商业化的轨道之中。当时,有朋友告诫他,应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一切皆以商业利益标准划分。有一段时间方频繁约见投资人,每次回来就摊在沙发上,一拍大腿仰天长叹:“我要崩溃了!”

  2002-2005年,博客中国始终保持每月超过30%的增长,全球排名曾一度挤到60多位。2004年,方兴东首先获得了盛大创始人陈天桥个人和软银塞富合伙人羊东的50万美元的投资。这仅仅是开始,2005年方只打算再融500万美元,但当时意图分一杯羹的资本超过6000万美元。以至于方兴东回忆起那段经历不禁感叹:“每天都有人请我喝茶吃饭!”

  膨胀与紧缩

  所有人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商业化前的博客中国还不是一个注册公司,它挂靠在互联网实验室下,以“非营利性机构”自诩——博客中国的30多个员工中,只有一个是全职员工,其他都是为方兴东“帮忙”,服务器也是朋友友情提供。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方兴东本人扮演着唯一的编辑角色,他每天上传数百篇文章,乐于亲自确定网页文字的颜色和大小。即使到今天,方仍认为他一个人的博客中国比几十个人时还要好。

  这样一个未经任何商业磨砺的“公司”,最终还是完成了令人惊讶的融资。2005年9月8日,博客中国正式获得包括软银赛富、GGV在内的四家VC共1000万美元投资。

  伴随而来的是方兴东雄心的勃发。此前两月,“博客中国”更名为“博客网”,方宣称要做博客式门户。在博客网长达11页的首页上,各种导航和栏目划分,使其看起来比新浪更像门户。木子美事件获得的流量和关注,是草根力量对方兴东保持专注的提示,但这并未让他在大集市的路上耽搁片刻,在资本的助力下,他与自己亲自扯起的Web2.0大旗彻底告别。

  在彼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方一改往日的低调,不仅隆重宣布“博客时代的来临”,还喊出了“一年超新浪,两年上市”的目标。当轮到被请来担当嘉宾的谢文发言时,他直言不讳地断言博客网不可能盈利,并表示出对其发展太快、操之过急的担心。“他们后来说我把红事变成了白事!“谢文对《环球企业家》笑称。

  在内容上已失去了独特性和革命性的博客网,通过多融资、快融资的商业模式已迈入了资金和管理层面上的竞争格局当中,而它还在这个并不擅长的领域内主动为自己选择了新浪网这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大家定义都不一样,打败新浪的说法没有任何意义。”羊东回忆,博客中国正是自此迷失了方向。

  方兴东却认为,他当时对于博客网的思路很明确:一方面延续高端博客路线,另一方面以“梦之城”项目为核心,打造一个囊括视频、音乐、游戏以及虚拟物品等等娱乐形式的社区——类似QQ社区。“如果当时不动摇,很多故事就不一样了。”但是,面对着新浪这样定位清晰的对手,方兴东的这一路线被他的朋友、互联网实验室前CEO谢文比喻为“上身穿西装,下身穿草鞋”。“你不能比别人更低俗,也不比人更敢说,你还怎么生存?”

 颇具宿命意味的是,就在发布会当天,新浪高调推出Blog2.0公测版,成为国内首家正式推出Blog(博客)频道的门户网站。凭借一个成熟媒体的优势,新浪很容易就把博客纳入到了其媒体的定位上来。随后,新浪名人博客战略之下,每月入驻博客超过百万——这当然不是博客网所能比拟的。到2006年末,以新浪为代表的门户网站的博客力量已完全超越了博客网等新兴垂直网站,国内博客前五名里,已很难再见到后者的身影。

  现在,博客几乎成为任何一个门户网站标配的重要频道,这至少证明了方兴东当时的判断方向并无问题。但网易创始人丁磊在方兴东意气风发时即不客气地警告说,三大门户可以随时复制“他们摸索出的那点东西”。回头来看,方兴东建立的是一个几乎没有门槛的商业模式,他不仅在被新浪远远甩在后面,还被一些专业博客网站不断分流高端博客主。

  战略失误的后遗症几乎是致命的。

  在商业化前后,周永德就感觉公司内部已经弥漫了一种“赶一辆互联网概念股末班车”的浓重心态。博客中国的高管们热衷四处招揽人才:“想不想跟我们去上市?”大量传统门户网站的人被高薪和期权,以及一个确切的“2年后上市”的时间表吸引进来。一度,博客网有十余个副总,而单单CTO就有三名。必然的,其中混杂了大量带着淘金目的而来的各色人等。其高层在外开公司、购买设备贪污的事件层出不穷,而其中一个负责广告业务的副总曾逐步将博客网的资金导入自己的广告公司中。方兴东此时根本无力控制局面

  短短半年的时间,博客中国的员工就扩张至400多人,方兴东回忆,60%-70%的资金都用在了工资上。另外,其涉及的视频、游戏、购物、社交等每一个项目都需大把烧钱,仓促的立项和对“资金的概念不敏感”(羊东评语)更加速了资金的流失。

  2006年1月,博客网进行了名为“新生活方式”的战略转型,从技术上,把当时最热门的Web2.0技术,如社交网站、流媒体、智能搜索都集中了起来。而在赢利模式上,除了广告,他还进行了互联网增值服务,甚至一度涉猎了鱼龙混杂的电信增值服务。但因决策草率、与运营商协调的难度以及用人不善等等原因,它们都没有能挽救博客网日益下滑及困窘的资金。

  距博客中国高调融不过半年,据接近方兴东的人士透露,千万美元此时已经被挥霍殆尽。方兴东也承认,2006年初的各种拓展是为在困境下“活下来”的自救之策。至此,博客中国拉开了持续3年的人事剧烈动荡,高层几乎整体流失,而方本人的CEO职务也被一个5人决策小组取代。到2006年年底,博客中国的员工已经缩减到40多个人。

 到后期,方兴东开始跳过一切中间环节,一切为做流量服务。他每天都要看Alexa排名,甚至不惜借助技术手段——此时,他距离那个坚守道德底线,做喜欢做的事情的创业者,已判若两人。

  “旗手”的归宿

  如今,博客中国成了羊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失败案例。他经常反思,当出现一些信号——比如人员扩张过快、方本人对现金状态不明以及喊出“超新浪”口号等迹象时,应当足够重视并及时反应。但同时,羊东对《环球企业家》说:“我也经常问自己,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面对方兴东和博客中国,还会不会去投?答案其实还是会的,相信我们当初的方向是正确的。”

  但正如资深IT评论人士洪波对《环球企业家》所说,在当时市场刚刚回暖的情况下,资本的大量介入却让创业者最终失去了对目标的把控。伴随千万美元而来的还有被投资者无限放大的预期,而博客中国和方兴东本人根本做不了1000万美元的事情。

  当然,这句话完全可以同样套用到方兴东本人身上。1996年还在读博士的方兴东为了增加点收入,靠给戴尔写公关稿,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而博客中国是他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做网站。

  无论是方兴东自己还是熟悉他的人,都一致认为究其本质,其还是一个文人或诗人,而绝非熟谙管理和战略的商业领袖。他可以敏锐地发现、判断新事物,却在团队达到上百或更大规模时无力控制。“一旦形成了一个团队……跟人打交道,就产生了困难和问题。”方兴东对《环球企业家》说。

  毋庸置疑的是,有着“互联网旗手”和“博客之父”之称的方兴东,对于在中国普及二者的概念,有着无法磨灭的功绩。但综观方本人的成名史和他的博客中国,一向说话不留情面的谢文也尖锐地指出,这更像是中国互联网启蒙时期的一个历史误会:由于语言和思想的局限,知识分子和年轻人,而非真正的实业家,首先有机会接触到了互联网这种新东西。虽然有很多人成功了,但随着行业本身的成长成熟,需要的是更大规模、更长时间、更严峻的优胜劣汰机制——总之,是另一个游戏规则。

  但方仍愿意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旗手:不断地去发现未来趋势,而当公司规模扩大后易手给更善管理的人。2007年他将博客网总部移到杭州,并把博客中国和博客网按两条路线分开运行。当然,最紧迫的事情还是妥善处理拖欠员工工资的问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18023.html

更多阅读

方兴东:一无所有心态平和

 除了“博客教父”的称谓外,方兴东还是互联网实验室和义乌全球网的创始人。在经济危机的风浪席卷而来的时候,方兴东最先感觉到了冬的严寒。先是博客网裁员,而后是出现欠薪事件。   历经种种波折,昔日笼罩在方兴东身上的光环似乎一层

方兴东:日后不会再做任何公司的CEO

编 者 按:在IT业发轫时期即处于“旗手”位置的方兴东,却无法把承载自己理想的平台做大,他的转身,值得玩味。  方兴东不断地向记者暗示,他一直往来于京杭之间,以后的重心将移到杭州,但之后将不担任任何公司的“舵手”。

方兴东:最不快乐的是钱来了以后

第三届中国站长大会暨2007中国站长论坛在厦门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二六五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承办、厦门科技局协办,邀请了全国近千家个人网站与众多知名企业参与。   以下为方兴东演讲全文:  方兴东:十多年前做

中国速冻汤圆之父陈泽民:50岁创业的福布斯富豪

陈泽民在天命之年辞职下海,成为“中国速冻汤圆之父”   9月10日,陈泽民突然有了一种成功的感觉!“祝你们这个企业越办越兴旺!”这个阴雨的上午,在陈泽民靠白手起家打造起的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内,胡锦涛总书记冒雨参观了整个水饺生产

声明:《中国博客之父方兴东:一个先锋的陨落》为网友全部的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