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云:一个真正的世界航运巨子(二)



 诚然,董浩云不是一个宣传鼓动家,而是实业家。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参加抗战。

  1939年8月,董浩云决定自己来筹备成立“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并委托新华银行代收股款;次年在上海筹设“中国航运信托公司”,聘请英国人唐纳雷担任总经理;1941年3月19日,董浩云在香港注册成立“中国航运信托(1941)公司”(后易名为“中国航运有限公司” CMT,简称“中国航运”),注册资本25万元,并于上海其岳父顾宗瑞名下的“瑞华银行”设立办事处。

  这一年董浩云29岁,还不到中国人的创业标准“三十而立”。

  董浩云完全成熟了。就航业来说,他已经完成了一切准备:无论从宏观把握,还是实务操作;也无论是资本的积累,还是经验的积累。

  “中国航运”像一艘艨艟巨舰,董浩云意气风发地挺立在船头,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要向他心目中一个由来已久的目标进发了。船头所向,直指碧空尽头,蔚蓝深处!

  志在四海,“天龙”首航

  在董浩云看来,《整理全国航业方案》只应该是一个序曲;最重要的乐章,应该是组织中国的船队向远洋进发。一个国家的船队如果只在家门口的小河沟里转悠,那就太没出息了。

  董浩云最为崇拜的人是七下西洋的郑和,因为在他身上闪耀着帆船时代中华帝国的荣耀和辉煌。他悉心研究郑和宝船的构造及其船队的组成,饶有兴味地探寻500年前郑和船队的航迹和遗踪,如醉如痴地沉湎于辉煌灿烂的那一页历史里:

  “近世言航海,称拓疆者,无不盛道狄亚士之抵好望角,哥伦布之见新大陆,与夫伐斯哥·达加玛之航抵印度。”董浩云在《郑和先生航海550周年纪念词》中这样写道,“岂知先西方诸贤九十年,我国三宝太监郑和即已率巨数十艘,吏卒数万人,自永乐三年(西历1405年)至宣德七年(西历1431年)二十余年间七下重洋,遍访越南、爪哇、巨港、泰国、马六甲各地,历南洋诸岛而叩印度洋之锡兰柯城,西溯红海以抵默伽,南下非洲而临马达格斯加之境,航程数万余浬,宣抚四十余国……至于船队之壮丽,组织之完密,航迹之辽远,历时之久长,则更非西方二三子所敢望其项背!”

  可是一进入轮船时代,中国就衰落了。当西方打造起8万吨巨轮“艨艟万里,扬威海外”的时候,“而我则荆棘载途,集所有废桅残舶,不足五十万吨”。自1872年招商局成立起,直至抗战胜利为止,数十年来中国船在世界所有大洋上从未露过脸。董浩云常常为中国人失去海洋的机会遗憾,觉得愧对郑公,为国人蒙羞。

  在中国航运史上,曾经出现过最大的三家轮船公司:上海三北轮船公司,烟台政记轮船公司,重庆民生实业公司;也曾经产生过三个杰出航商:虞洽卿,张本政,卢作孚。但遗憾的是,本来最有希望的三大公司,却未能跨出太平洋一步。或踯躅于长江,或徘徊于沿海,而最终都折戟沉沙,销声匿迹。虞洽卿艰难奋斗数十年,在中国航业史上创造很多奇迹,但他的三北公司始终全仗虞本人的社会背景和地位苦苦支撑,而终于随着虞的亡故而衰弱以至没落。张本政为北方航业巨擘,曾经拥有船舶二十余艘,航线遍及全国沿海,但当战事结束,政记公司只在天津剩下一只数百吨小轮……三位中最有希望的卢作孚,以办理川江航运著名,抗战胜利后,以他个人在各方面的地位,本来他的民生公司最有希望走向海洋,但不幸他对海洋运输缺乏认识,虽曾有出海打算,但最终只以巨额外国借款造了几艘行驶长江的豪华客船……

  因此,中国航运公司成立后,董浩云立即把眼光投向远洋,他要承担起使中国航运事业走向世界大洋的历史重担。

  抗战胜利后,沿海及内河航行权均已收回,由于船少货多,国内运费高昂,利润优厚,因此一般轮船业者对如何开拓国外航运进入世界性海运市场,鲜有冒险问津者。但董浩云着眼于长远的发展,觉得必须走出这第一步。于是,中国航运公司以新兴民营事业姿态,不避艰辛,宁愿牺牲国内优好运费收入,毅然将“天龙”投入开辟国际航线,试航大西洋。

  “天龙”轮,载重量10,471吨,全由中国人自行驾驶,于1947年8月4日由上海发航至南库页岛,承运新闻纸经新加坡、亚丁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而于同年10月28日抵达法国大西洋口岸哈佛港;复于1948年2月,由法国哈佛港横渡大西洋,驶往美国诺福克,承运煤炭至比利时安特卫普。当“天龙”轮首航成功抵达法国时,当地华人华侨有史以来初次目睹这一来自祖国的轮船,欢欣鼓舞,盛况空前,当地报纸争相报道。

  “天龙”轮穿越太平洋,横渡大西洋,完成国轮首开欧美航线。成功的消息传到上海,病榻上的董浩云精神为之一振。身为此次远航运筹帷幄的主帅,虽不能亲往,但觉扬眉吐气,一气吟成七绝四首,以“天龙巨轮驶远洋”,“国航史上空前笔,书生志高意气扬”,“轻舟已过大西洋,倚枕重听玉骢嘶”,“几使英雄泪满襟”这样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对于这次划时代的远航,多年后董浩云回忆起来依然豪情满怀:

  我记得我们等待‘天龙’轮由法国哈佛港横渡大西洋,于11月29日限期前赶到美国诺福克港(Norfolk)。那时候的期待心情,正不亚于英国这次在伊利莎伯二世女皇加冕时,听到额士尔菲峰被人类征服一样兴高采烈而感慰得下泪。当时这种情况与感觉确是如此,至少,对我本人是终身不能或忘的一件大事。

  继“天龙”轮首航大西洋三个月后,中国航运公司麾下的“通平”轮,复于1948年2月25日自上海出发横渡太平洋。当“通平”轮于1948年4月抵达美国旧金山时,中国航运的总经理董浩云正好为接收复兴航业公司向美所购船只抵美,而“天龙”轮也正好第二次横渡大西洋,由比利时驶返美国东岸却尔斯登(Charleston),于是太平洋、大西洋、美国东西两岸,皆有中国船舶,旅美华侨睹此巨轮远自祖国驶来,欢忭兴奋,莫可言喻;董浩云也倍感自豪。

  从此以后,中国船的踪迹遂遍及世界各大海洋的任何一角。而董浩云也被誉为“郑和第二”,“中国远洋航运第一人”。

  董浩云是一个以大海为梦乡,以船为第二生命,以航运为终身职业的人。他的同辈朋友说他具有诗人气质,是一个以船为笔、饱蘸着豪情在海洋上谱写壮丽诗篇的诗人。

  他尊称他所崇拜的500年前的郑和为“郑和先生”,仿佛他是他的一位同行。当他成为世界船王后,他在自己位于纽约华尔街广场的东方海外大厦的办公室最显眼处,供奉着一艘郑和的旗舰的模型。董浩云在指挥他航行于五洲四海的船队之余,常常深情地注视着它,穿越500年的时空,和它的主人作倾心的交谈。而在他一生未竟的事业里,其中之一就是亲自构思拍摄一部郑和的电影。

  他的一生都为一个目标奋斗着:在蔚蓝的大海上,重温帆船时代的强国之梦。

  从“东亚巨人”到“海上巨人”

  “在过去二十五年中,我最认为憾事者,是未曾看到中国自己建造远洋海轮,或向人定造新的行驶世界性底海轮。”1953年11月,董浩云在回顾自己从事航运25载的沧桑历程后发出这样一声感叹。

  这其实也是所有中国航商的遗憾。

  中国的民营航商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出生于饥荒年代,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资本很少,身单力薄。既买不起好船,更造不起新船,常常是欧洲造的新船用旧了卖给希腊船东,希腊船东用得更旧了再卖给中国船东。所以,中国人的船总是又老又旧。

  董浩云第一个打造新船,而且出手不凡。

  1956年11月,董浩云订造的首艘巨轮、载重1.3万吨的“东方之星”(ORIENTTAL STAR)在法国里昂下水。这是一颗来自东方的报晓之星,它的问世改写了中国航商完全依赖购买二手船的历史。“东方之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货轮,也是第一艘由中国人在欧洲投资建造的货轮。董浩云不禁想起9年前“天龙”号第一次远航欧洲到达的第一个国家就是法国,如今在这里又开创了中国航运史上的一个新的第一,令他自豪无比。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ORIENTTAL STAR上部漆成银色,下部为红丹,红白相映,在日光下灿烂眩目,雄踞船坞,气昂昂不可一世,象征其未来锦绣前途。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董浩云几乎年年造新船,最兴盛的时候,在全世界造船,日本、英国、巴西、法国、意大利,甚至在几个国家同时订造新船。

  随着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大幅度增长,因而需要大批船只解决石油运输问题。由于大吨位的船舶可以明显降低运输成本,所以油轮越造越大,董浩云与蚬壳石油公司同时开创了超级油轮时代。

  1959年8月31日,7万吨的超级油轮“东亚巨人”号在日本佐世保建成下水,为当时亚洲第一、全球十大巨轮之一。1960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记载:“1959年建造的‘东亚巨人’号是亚洲人拥有、建造、经营和亚洲船员所驾驶操作的最大船舶。”董浩云亲自为该轮下水撰写《“东亚巨人”号下水颂》,并请好友、世界著名学者赵元任为歌词谱曲:

  今晨,今晨,宁馨儿诞生,

  取名叫东亚巨人,

  是东亚人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我们怎不为她鼓舞欢欣!

  ……

  董浩云的胃口越来越大,“他样样争世界第一。那时候的油船,最大的6万吨,他要定8万吨;别人发展到10万吨,他要12万吨。”从1967年起,董浩云先后向日本佐世保船厂和其他几家船厂连续订造载重22万吨级以上的极大型油轮(VLCC)3批,每批6艘,一共18艘。前两批22万吨已属极大型油轮(VLCC),到第三批已赫然进入每艘30余万吨的超巨型油轮(ULCC)阶段。这样18艘极大型油轮,足已组成一支巨无霸舰队了。如此大的气魄,真是浩气如云,令世界瞠目!

  董浩云并未止步,后来又买进36万吨的“巴西荣耀”号和38万吨的“巴西宏愿”号。但这还不是故事的高潮。

 董浩云:一个真正的世界航运巨子(二)

  1976年,一位希腊船东在日本住友重工位于横须贺市的追浜造船所订造了一艘42万吨的油轮。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油轮尚未完工,这个希腊人就破产了。1979年,这艘油轮落在了董浩云的手里。

  但董浩云还嫌它不够大。他一心要做世界第一,哪怕只大一点点。于是就把这个题目交给总工程师黄次法。黄次法经过精心设计、精心计算,来了个移花接木:把42万吨的船中间割开,加上一节。这一加就加了14万吨,成了564,763载重吨的“海上巨人”号。

  1980年12月19日,“海上巨人”号顺利下水,轰动了日本,也轰动了世界。它当之无愧为世界上最大的船,比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舰——美国海军尼米兹级航空母舰还要长120多米、还要重8倍!油轮发展到“海上巨人”,可谓登峰造极、空前绝后了,迄今无出其右!“海上巨人”是人类在海上的最伟大的杰作,它身后奔腾逶迤的航迹使人联想到人类在陆地上的最伟大的杰作——中国的万里长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18148.html

更多阅读

谈判的步骤 谈判的奥步识别(二)

上一篇文章与读者共享了《谈判的奥步识别(一)》,本篇文章将与大家分享谈判的奥步识别(二)。奥步三:假传圣旨中国式谈判与国外不同的是,谈判是分层次的。基层人员在与对手的基层人员谈,高层人员与对方高层人员谈。在一边,谈判桌上势均力敌,

马云:淘宝将打败沃尔玛(二)

  第三阶段,也就是现在正在开启的阶段——个性化需求的3.0阶段。与上一个阶段相比,消费者更加个性化,大众市场被打碎,并重新分化组合。有一个案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样的“碎片化”市场,像宜家这样的家居公司,通过标准化组件的生产,产品

实录:我LP的开店日记(二)

中午吃完饭快要睡午觉的时候,接到LP的电话。电话那头的语气非常欢快:老公,给讲个好消息,我买了B市的地图了......我正在纳闷的时候,她接着说:我今天研究一下房地产的报纸,主要是全市的楼盘分布图,3000以上的分布在X区只有一幢,而在Y区有4、5

董浩云:一代船王如何崛来第一桶金

  董浩云,香港特首董建华之父,独资拥有船舶吨位数超过包玉刚,与包玉刚同享“世界船王”美誉。   中途辍学留沪上再闯津门海梦圆  1911年8月18日,董浩云出生于浙江定海,那是一个离上海不远的滨海小城。董浩云的父亲董瑞昌是个小商

黄滨:弱势企业的生存之道(二)

黄滨 说: 我们举个例子,就举最现实的生活中例子差别化来体验一下,弱者跟强者比较一下,我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现在这个时间段是很多学校毕业分配的时候,早一些年的时候,很多企业到学校做校园招聘,实际上是什么呢?企业在向学生推销自己,那么

声明:《董浩云:一个真正的世界航运巨子(二)》为网友地平线无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