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善陈光标: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一)



精彩履历

  1978年,年仅10岁的陈光标用卖水赚来的1.8元微薄收入帮助邻家小伙伴交齐了书本费;

 1998年,掘得第一桶金的陈光标,拿出全部利润的七分之一 ——3万元捐资给了安徽芜湖一个身患重病的小姑娘;

  2008年5月,陈光标率领120人的工程队赴四川地震一线,冒险挽救了上百条生命,并累计向灾区捐款捐物1.3亿元。至今,刚及不惑的他已经累计向慈善事业捐款总额达7个多亿,被称为“中国首善”。

  10岁卖水赚学费

  从那时起,我许下心愿:如果自己今后有了钱,一定要帮助更多的人。

  1968年,陈光标出生在苏皖交界的江苏省泗洪县天岗湖乡西南岗村一户普通农家。由于家境贫困,从1968年出生到1978年,他几乎没吃过一块完整的肉,一张完整的饼。在陈光标两岁时,饥饿更是夺走了他哥哥、姐姐的年轻生命。这样的经历,让小光标从小立志要用“自己的手去改变命运”。

  为了能够继续学业。10岁的陈光标开始了“靠双手改变命运”的第一次尝试。暑假里,他每天都用扁担担上两个小桶,到距离集镇两公里的土井中打出清凉的井水,再挑到集镇上叫卖。“卖水、卖水,一分钱随便喝喽!”一个暑假下来赚了4块多钱,足够交上1块8毛钱的书本费了。当他得知邻家小伙伴的妈妈只东拼西凑了几毛钱时,毫不犹豫将剩下的卖水钱帮小伙伴交齐了书本费。这也让他第一次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陈光标说,从那时起,他默默许下心愿:自己今后有了钱,一定要帮助更多的人。

  少年经商

  17岁成全村首个万元户

  当初,正是有了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才有了我今天的成就。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年幼的小光标早早扛起了生活的重担。13岁那年暑假,他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到十多公里外的村庄卖冰棒。后来,他开始收购附近农户的多余粮食,再卖给粮管所,赚取一些服务费。那时,身单力薄的小光标骑着一辆自行车竟然能驮动100斤粮食,一天下来能赚个五、六块钱。再后来,尝到甜头的他升级了交通工具,开始租用拖拉机大批量贩粮,多的时候一天能赚到300多元。1985年,年仅17岁的陈光标成为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

  陈光标坦言,如今投身慈善事业的确跟童年记忆有关,“记得最初贩粮时,我没有本钱收粮食,每次都是先暂时赊着乡亲们的钱,等卖了粮食再还。可家乡的百姓们从没有为难过我,都愿意把粮食先赊给我,他们都对我说,‘光标,咱信得过你。’正是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才有了我的今天。”

 第一桶金

  改造耳穴治疗仪获专利

  我一眼就看出这个仪器的缺陷,改造后会更受欢迎。

  大学毕业后,陈光标开过拉面馆,摆过地摊,但一直都不成功。没有混出名堂的他甚至不敢光明正大地回老家,生怕被别人看不起。“1996年以前我都是晚上等天黑透了才敢回家,怕人家看到,回家后就看一眼父母,早上天没亮就走了。”

  机会终于来了。一天,陈光标在街上看到有人在用一种耳穴探测治疗仪测人身体某部位的病变。学医出身的他一眼看出商机,花168元买了一台。“当时我一眼就看出这个仪器的缺陷——如果能让患者直观地看到探测结果,在市场上会更受欢迎。我拿出了全部财产共3000块钱,请来一位专家对机器进行改造,安装上显示器,输入生理图像。”随后,陈光标开始在街头摆地摊为路人检测,夜里就露宿街头。清晨花上两角钱到街边的公共厕所用自来水洗脸、刷牙。

  慢慢地产品打开了销路,每天有两三百个人排队等着看病。瞅准商机的陈光标立即申请了专利,将仪器命名为“跨世纪家庭CT电子疾病探测仪”。1997年,陈光标终于掘到了人生中“第一桶金”。他创立了属于自己的首家公司——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第一年我从公司全部20万元利润里拿出3万资助了一个安徽的白血病患者;第二年,公司盈利60万,我又拿出28万为家乡修建了一条4.8公里的乡村公路。”

 中国首善陈光标: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一)

  人生转折

  搞好环保,搞好循环经济,造福社会和子孙后代也是一种慈善。

  为行善投身环保事业

  2000年,为了配合在南京举行的第四届华商大会,南京市将拆除老展览馆,另建新馆。陈光标一次机缘巧合拿下了这个“以料代工”的项目,没承想,这座老馆竟然是一座“金矿”。仅拆下来的废旧钢材、电缆就卖了400多万元,除去人工等成本,陈光标净赚180万元。干完这单生意,嗅到商机的陈光标第二天就跑到工商局注册组建了“江苏黄埔再生资源投资公司”,做起了再生资源回收。陈光标对自己的企业有着这样一番见解:“捐款捐物是一种慈善,搞好循环经济,造福社会和子孙后代也是一种慈善。留给子孙后代一片蓝天,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拓展事业的同时,陈光标一刻也没有停止自己的慈善之举。截至2003年,他已累计向社会各界捐赠超过5000万的现金和物品。但此时的陈光标并无人知晓,他只是默默无闻地实现着自己儿时的理想,这种刻意的低调因父亲的一句话而改变。父亲说:“与其你一个人默默地行善,何不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和影响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从此以后,陈光标开始频频高调亮相各类慈善场合,每当有捐建活动,他必亲自出席,并主动邀请媒体参与宣传。

  地震袭来

  我恨自己没能再早点赶到灾区,那样也许能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千里救灾感动中国

  真正让全国人民记住陈光标的是2008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他的奋不顾身和荣辱与共赢得了灾区乃至全国人民的崇敬,大家都亲切地喊他“标哥”。灾害刚刚发生3小时,标哥就调集60台工程车,长驱一千七八百公里,成为全国首支到达地震灾区的民间救援队。在灾区的54天里,标哥身穿迷彩服,以志愿者的身份和战士们一同在瓦砾中搜寻幸存者,冒着泥石流和塌方的危险疏通道路……

  让标哥至今难以忘怀的还有一封从废墟里捡出来的信。那是在他参与北川中学救援的第二天,一名北川中学的老师找到了陈光标,说从北川县教育局局长遗体上找到一封信,竟然是写给他的。原来,局长 4月份时曾在电视上看到陈光标荣获“中国首善”,于是写了封信,希望他能给北川中学捐赠200台电脑,并准备到南京拜访他。遗憾的是,局长没能亲手把信交给陈光标就在地震中遇难了。谈起这段不愿回忆的往事,标哥眼睛有些湿润,“每当想起这封信我都感到特别遗憾,恨自己没能再早点赶到灾区,那样也许能拯救更多人的生命。”标哥用最快的速度买了600台电脑捐给北川中学。如今,他已是北川中学的名誉校长。

  亏本收废

  对找上门来的企业有求必应,不管市场上什么价格,敞开门收购!

  不愿看到同行倒下

  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废旧钢铁回收市场行情一落千丈,就连钢铁行业的龙头老大宝山钢铁也在10月份突然宣布暂停回收废旧钢材的业务。陈光标却在此时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对找上门来的企业有求必应,不管市场上什么价格,敞开门收购!”

  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慕名从安徽蚌埠赶到南京,说自己借债30多万元,按照市场价2千一吨回收的废铜废铁现在全砸手里了,非要把她的废品卖给陈光标。陈光标最终一吨多加了200元钱,全部回收了过来。

  公司有人觉得陈光标在玩火。陈光标也承认,这次大胆之举确实有些冒险,“2008年7月份以前我们回收的废铜废铁,废铜5万多一吨、废铁3千多一吨,亏了差不多有一半。但是宝钢不收了,如果我也不收,不知要倒掉多少家兄弟企业。我真是不忍心啊!”

  此时,一条新闻却让陈光标吃了颗定心丸。中央下达指令,用四万亿拉动内需,其中包括扶持钢铁行业的政策。“对我来讲这又是一次机遇,我预计在今年5月份左右,废旧回收市场将恢复到2007年那样红火。”陈光标肯定地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18189.html

更多阅读

中国首善陈光标: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最近有两个人物新闻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一个是关于“中国首富”黄光裕的,他被判了14年;一个是关于“中国首善”陈光标的,他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黄光裕出过太多新闻了,本博主在此不再费笔墨,只说说陈光标。2009年,陈光标(39岁)的企业

陈光标:不愿在巨富中死去

中国最忙的老板肯定不是江苏黄埔投资集团(以下简称黄埔投资)董事长陈光标,但边忙工作边做慈善的陈光标肯定位居前三甲。 有员工“统计”过陈光标的电话:一半为工作,一半为慈善。有趣的是,陈光标将黄埔投资大约50% 的利润也捐给了慈善

“首善”陈光标:做慈善不怕炒作

顶着“中国首善”光环的陈光标,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依然是一个热点人物。在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开幕当天,匆匆赶来的陈光标给记者们每人派发了一个U盘,里面装着他曾经的善举,以及他的各种建议。陈光标向媒体表示,之所以要发U盘,

陈光标自述: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

陈光标的履历:               1978年,年仅10岁的陈光标用卖水赚来的1.8元微薄收入帮助邻家小伙伴交齐了书本费;  1998年,掘得第一桶金的陈光标,拿出全部利润的七分之一 ——3万元捐资给了安徽芜湖一个身患重病的小

中国首善陈光标:做好事要留名

  4月3日报道“光标榜样基金”昨天上午在北京正式设立。被称为中国首善的江苏黄埔再生能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昨天首批向该基金注入了价值2000万元的款物。这个以陈光标命名的基金,将在地震一周年之际向灾区重建捐出200万元现金和2

声明:《中国首善陈光标: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一)》为网友顾影自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