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秦商文化的标本——泾阳安吴寡妇传奇她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婚后一年,公公遇难,丈夫病逝,18岁开始守寡并守节终身,因为没有留下一儿半女而无法进入夫家祖坟;她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足不出户就将一个行将倒闭的商业大厦建成商业帝国,生意遍及全国;她还是一个官居胡雪岩之上的女官吏:因捐资助饷,被慈禧封为一品夫人、坐家道台,并认作义女。
一个秦商文化的标本 ——泾阳安吴寡妇传奇
100年前的某个深夜,泾阳县安吴堡掌门人、秦商杰出代表——安吴寡妇周莹走完了她坎坷而富有传奇的一生。伴随生命的谢幕,她将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巨额财产分给所有下人,土地归村人共有。
这样一个散尽千金的女商人,留给后世的史料记载仅仅是泾阳县志上短短一段话和乡邻的传说。
时光荏苒。在她身后近百年,她的乡党李文德、王芳闻合作的长篇小说《安吴商妇》将人们对秦商的关注聚焦在她身上。
100年后的一个晴日,记者在陕西省作家协会秘书长王芳闻女士的陪同下,来到了距离西安60余公里的泾阳县安吴堡和三原县周家大院,开启了寻访“旧商界最后一个女强人”之旅。
走进安吴寡妇的深深庭院,虽已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但那美轮美奂的砖雕、精致细腻的石雕,那曾经上演了无数人间悲喜剧、如今却在风雨中飘摇着的戏楼,那中西合璧、历经岁月洗礼的望月楼,还有吴家陵园里那一座座精美的牌楼,这一切似乎都在向世人诉说着主人昔日的显赫与奢华。
这是一个怎样的女人?
接掌吴氏大印
三原县孟店村富商周海潮之女周莹,17岁嫁给泾阳县首富吴尉文的独生子吴聘。过门当天她惊讶地发现丈夫重病缠身,将不久于人世。在这悲喜交加之际,从小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的周莹冷静地取消了闹洞房,用自己的爱心和医术精心护理着生命垂危的丈夫。
不仅如此,周莹对婚前向娘家隐瞒吴聘病情的公公以及吴家仍是以礼相待、孝敬有加,取得了吴家上上下下的信任。
王芳闻女士认为,正是她恪守妇道、遵从孝道和知书达礼的传统道德品质才促使吴尉文决定将遍及全国几十个商铺的家族生意交给这个年轻的女子打理。
一谈起周莹,王芳闻显得格外激动:“李文德老先生和我创作 《安吴商妇》的时间加到一块有40年了,尤其是李文德老先生,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搜集素材,其间寻访了大量的乡邻。秦商曾是历史上的十大商帮之一,却没有一个胡雪岩式的传奇人物有丰富的史料可查,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能廓清周莹的人生轨迹和商业思想,发扬秦商精神,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坐在庭院的石凳上,太阳从院落的深井照了进来,眯着眼看门外街道上游客来往,这座古老的宅院愈加透出清冷,我们也仿佛回到了百年前的清朝末年。
天有不测风云。过门不到一年,公公吴尉文在外出途中遇难,丈夫受不了打击,也撒手西去。失去了依靠又没有子嗣的周莹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地处理了家中大事。面对4位叔公,18岁的周莹没有退缩,她以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博得了吴家东大院管家、账房、武师等谋士的支持。
最终,吴氏家族一分为五,包括土地、房屋和陕西境内商业店铺、商号等。陕西境外吴家的商业资本全归周莹。此时的周莹实际已成安吴堡的新晋掌门人。
诚信仁义铸就商业帝国
在男权统治的传统商业社会里,女人要想立足商场,除了具有临危不乱、果敢刚毅、处事冷静、过人智慧外,传统文化倡导的诚信仁义是周莹成功的不二法门。王芳闻认为,以周莹为代表的秦商其商业道德和制胜法宝就是诚信为本、礼仪为纲。
诚信仁义帮她在商场站稳脚跟。接掌吴氏生意后,周莹开始了全国巡视吴氏商业的征程。支撑吴氏商业半壁江山的成都山货药材店——川花总号总理和扬州 “裕隆全”盐务总号总理想趁原东家去世将商号据为己有,周莹获悉后,对此展开了暗中调查,掌握了大量证据,在与两位总理交锋的过程中,如山的铁证和对仁义礼智信的义正词严让两位总理败北。随后,诚实守信的伙计被她提拔为商号管理层。
为了稳定人心,周莹将“裕隆全”全体店员薪俸提高了两成,高出扬州商界最低年薪三成,加上每账年分红,“裕隆全”的员工薪俸在江南同行中翘楚。这一决定开创了秦商人人与商店利益挂钩的先河,这种近于现代企业经营中的股权激励制度极大调动了店员的积极性,“裕隆全”的生意没有因掌柜易主而受损,反而蒸蒸日上。
第一次出巡不仅为摇摇欲坠的吴氏江山夯实了根基,也让周莹意识到经营土地的利弊。周莹决定对土地加以变革。她将陕西境内土地保留下安吴堡附近600多亩水浇地,保证基本口粮需求外,其余1000多亩全部交给原佃户管理,佃户自负盈亏,纳税之后每亩地每年象征性缴纳斗粮做租金,如遇歉收或灾祸当年租金免收,在双方自愿基础上一经签约,即日生效,20年不变。
在中国历史上,她把土地几乎无偿让佃户耕种的决定,可谓开天辟地头一回。随后她又宣布取消所有佃户房舍租金,无偿将佃户们所住房屋划归各户所有,并对损坏的房屋进行修葺。周莹说到做到,至死都没有更改过契约。
周莹的作为不仅赢得了乡里拥戴,还震动京城官吏,就连慈禧也对之大为赞赏。至此,周莹在商界名声大噪,成了远近闻名的寡妇商人。
遵循市场规则领航秦商
周莹能够依照市场的变化准确进行预测的经商思想使她成为秦商的领跑者。
一年秋天,棉花喜获丰收。但是关中的棉花行想趁机杀价,引起棉农不满,有的棉农干脆不卖。周莹告诫下人要有以丰补歉的思想,今年丰收了不等于明年丰收,陕西丰收了不等于河南丰收。而且,今年损害了棉农的利益,明年种棉花的少了,我们收不上了,最终损害的还是自己的利益。
她坚持按照往年的市场价收购棉花,这样一来棉农的棉花都卖给了她,而西安棉花业的龙头老大因无法向客户供货不得不求助于周莹,高价从周莹手中买棉花。
按照市场规律出牌使周莹成了赢家。本着三丰一歉双平年的农作物规律,她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成为市场的前瞻者。第二年,棉花歉收,因着上年棉花库存,周莹又战胜了其他人。7年时间里,她由每年进出3000来担棉花到一年购进11万多担棉花,由小打小闹成为关中地区棉花买卖大户。
同样,茶叶市场的变幻莫测也考验着周莹的市场经验。一年茶叶市场大跌,茶叶滞销,周莹请曾经在西部茶叶市场上叱咤的邓监堂出山指导,并让其全权决策。邓监堂深知“贵极反贱,贱极反复贵”的价格反弹规律,顶住压力,坚持囤库待机。正如他所料,过了几个月,茶价突然上升,眨眼滞销变畅销,赚了个钵满盆溢。周莹的茶庄起死回生,一跃成为陕西最大的茶商首领和盖省财东。
捐助国家造福乡梓
周莹区别于普通商人的是她头上“一品夫人”、慈禧义女的光环。而慈禧逃至西安时,慈禧与她两个寡妇的碰面至今还被后人所津津乐道。
在慈禧西逃之前,周莹就曾经为国家捐过10万两的军饷,并得到了慈禧亲手题写的“护国夫人”牌匾;庚子年慈禧逃到西安后,周莹先后捐银50万两,也有说30万两,被慈禧认为义女,诰封一品夫人。
她不仅在国家危难关头慷慨解囊,对乡里更是乐善好施,成为远近闻名的“活菩萨”。
由于战乱和天灾,关中地区涌现出饥民大潮。同几个谋士商量后,她决定开仓放粮,设置粥厂,赈济灾民。她在高陵、三原、泾阳、淳化、斗鸡台、口镇设有吴氏字号的地方开设粥厂,让泾阳、淳化、三原、蒲城、富平等米粮店开仓放粮,在安吴堡外辟出5亩地设立日夜粥厂,将库存粮食分给周边揭不开锅的穷苦人家。泾阳县在修县志时,特别将她的善举载入史册。
此外,她还捐助银子,在泾阳城打了几十眼深井,解决了两万多口人、数千头牲畜的用水困难,随后,又把原郑白渠引进高陵县和泾阳接壤的地方,在泽泊处挖出排水渠,引地下盐碱积水入渭河,降低了地下水位,减少了盐碱侵蚀。周莹死后,虽然在生前为吴氏修建了庞大的陵园“柏树坟”,但吴氏家族后人不准她入祖坟,受她恩泽的乡亲们,便在渠岸择地修了一座庙,将她供为水娘娘。
她还捐资建文庙、办义学……
她只活了42岁,在离世之前,将挣来的财产分完后,还留了些日后重修郑白渠所用资金。只是,后来漫长的战争岁月和荒诞的政治斗争,重修郑白渠成了这个安吴寡妇的未竟之愿,那些用于修渠的金银财宝也随着她的死不知所终。
她的坟孤零零湮埋在一片荒芜杂草中,在夕阳的余晖下,格外落寞,王芳闻女士说,她和李文德老师几次寻访,几番心情沉重,他们希望随着他们小说《安吴商妇》的问世,能为这位中国旧商界最后一个女强人,争得她所应享有的荣誉和归宿,为她在三秦大地上竖一块碑,以告慰长眠者,激励后来者,重塑陕商辉煌。
(本文亦感谢王芳闻女士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