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蔚——1970年出生于北京。哈佛的mba。
畅销书《哈佛mba——中国人自己的故事》的发起人和作者之一。
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主持人。
莫多克新闻集团北京代表处业务发展总监。
新闻媒体眼中“这个时代最in的新财商人物。”
文/樊露薇文子
初次与张蔚见面是在北大校园里。那天是北大的女生节,张蔚应邀做一场题为“对话北大,畅谈青春”的座谈会。
电视台的工作安排得很紧,当天中午十二点左右张蔚才向北大学生会确认可以参加。我赶到时座谈会才刚刚开始,可走进礼堂竟座无虚席,站的地方也只剩最后一排椅子后的空隙了。远远望去,看见张蔚穿着一件红色衬衫,坐在台上与学生轻松畅谈,像极了先毕业的学姐,坦率而真挚。
“真的没想到会来那么多人,而且场面那么热烈。”事后张蔚还很感动,总觉得自己不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其实,张蔚为了更多地回答同学的提问,尽量做到言简意赅,会后还让所有需要帮助和有问题没来得及问的同学把联系方式写给她,以便另行交流。
第二次见到张蔚,没有了学生的包围,我终于可以近距离的接触,而她的靓丽和时尚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她身材很窈窕,上身穿了一件橘色的羽绒夹克,下面是一条微喇的牛仔,一双正流行的尖头高跟皮鞋。几乎没有化妆的面庞,皮肤显出天然的白皙细致,睫毛又密又长,嘴边挂着一丝笑意……与电视上的形象相比,她“年轻”了至少七、八岁,时尚度则不止提升了七、八倍。
我表示了自己的感觉,她笑着说:“每个人都说我比电视上年轻。”“她不化妆很漂亮,每次做节目回来,我都让她把妆洗掉。”他的老公忍不住温情地插入一句。“做这类节目没办法,前些天把头发染成深棕色,结果电视台不让,又改回黑发了。”
“我从小睫毛就很长,将眼睛几乎遮盖了一半,上课时老师总以为我在睡觉。上高中时到了电视台,有个女孩告诉我有种工具叫睫毛夹,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睫毛夹。我不太会化妆,平时只擦些护肤品,上班就夹夹睫毛,画一下眉,路上涂点口红。”
说起美丽心得,张蔚想了一会儿,然后慢慢地告诉我睡觉和有规则的生活对身体肌肤都很重要。女孩子打扮一定要符合自己的特点风格,了解自己。“冬天灰蒙蒙的,穿颜色艳丽的衣服可以创造好心情,在马路上也比较醒目,不容易被撞。”说到这里,她又笑了。
她是一个很爱笑的人,不是微笑,而是开心地笑出声来。她的笑荡漾开来,晕染了周边的空气,让我们在呼吸之间也感受到了一份甜美和温馨。
“从哈佛商学院mba毕业时,人家问我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我的回答不是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而是想主持一个对社会、家庭、职业负责任,有影响的节目。”
张蔚与中央电视台的不解之缘始于1986年的夏天。刚刚初中毕业的她呆在家里等待高中录取通知书,头一次在假期里没有作业,闲不住的她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好。这时,她无意中看到《北京晚报》的一则启事:中央电视台《我们这一代》节目招收主持人,请中学生主持自己的节目。
中央电视台里面究竟是个什么样儿?张蔚以好奇的心态瞒着父母报了名。一起参加考试的大部分考生或者从小就在电视台银河艺术团里长大,或者是各个少年宫的文艺骨干,张蔚却是一点儿文艺演出的背景都没有,本来也只是想看看,觉得没戏也就更放松了。
就这样一路考下来,竟然过了关,拿到了录取通知书!自己都无法相信这个事实,后来负责招考的老师告诉她原因:这么多人里她最有学生样。
高中三年的黄金时光,她在功课与电视台的工作之中幸福充实地度过。她主持过的《我们这一代》节目就是现在《12演播室》的前身。忆及当年,张蔚说:“现在回头看那时主持的节目,虽然很幼稚却很纯朴。那段时光对于锻炼我适应社会、养成独自面对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在工作时没有人会把你当小孩子看。”
高中毕业后出国上大学、工作、读研,可她心中一直眷恋着传媒,渴望回到电视台重新拿起话筒。可巧,她回国后不久,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招主持人。因为她有商业背景,能够准确知道和理解嘉宾——国际商界知名人士说的每句话,而且形象镜头感都很好,如此张蔚终于得以与中央电视台再续前缘。
现在的她已经成为有口皆碑的智慧型的主持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你,但要充满自信。我很在意观众的意见,比如说话快这个问题,确实有,就改。”“有些意见说我在节目里笑的太厉害,我的个性很开朗,更主要的是本身谈的话题已经比较严肃、专业,我想调节一下氛围,使节目轻松温馨一些,我今后会注意,但仍然不想板起脸孔。”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要达到目的,先要敢想,然后去努力。没有什么事是放在我手里的,都是争取来的。”
“觉得你一直还是比较顺利的,比如高中考上主持人,出国后工作以及后来考入哈佛等等。”
“我一直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像那天我在北大时说的:‘要达到目的,先要敢想,然后去努力。没有什么事是放在我手里的,都是争取来的。’我从来都没觉得自己顺。比如小时侯,虽然是独生女,家里却从来不娇惯,从小家务活什么的我都做。父母经常出差,很多时候我都是一个人在家,亲戚们也很忙,我就自己照顾自己。到了电视台做主持,也是以成人来对待,所以早早地树立起自信独立的性格。
我父亲是教对外汉语的,就是教外国人汉语,我母亲做进出口贸易,由于工作原因,他们经常出国,所以希望我也出去看看,视野更开阔些。虽然一去五年没回过家,但他们相信我的能力。
出国时,父母给我带了1000块钱,他们当时每月工资只有五十几元,我没有再找他们要过钱,一切全靠自己。我申请了奖学金。课余时间,像大多数中国留学生一样在中餐馆里打工,也就是端盘子。我并不觉得辛苦或者丢人,而是很认真地去做,我觉得即使是端盘子也要努力端好。”
报考哈佛mba之前,张蔚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一名金融分析师,“读哈佛是另一个梦的开始。如果有一个梦想让你整夜难眠,那你就去努力实现。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在每年只有10%左右的录取几率中被哈佛选中,但我要尽量争取。我为此放弃了在一间国际大公司的工作职位,但为了继续学习还是值得的。”
“哈佛教给我的是一种综合素质。比如,大量的课堂发言使我练就了表达能力、参与能力、反应能力。不怕说了是我最大的体会。此外,哈佛mba教学中常用的案例教学法令我收获很大。”
张蔚现在是国际新闻大王默多克新闻集团北京代表处的业务发展总监,但刚回国时她在一家国际咨询公司工作,薪水比现在高出一倍,为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辞去了那份令人羡慕的工作。“我一直喜欢传媒产业,也认为国际传媒公司在中国会有发展,我对现在这份工作非常满意。”
“做兼职主持人,对我的工作不但没有影响,反而还有促进。节目里请来的嘉宾都是国内外的知名人士,很多人我以前在哈佛读书时就听说过,甚至学习过他们的成功理念和管理模式。能够在节目中与他们交流对我来说也是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而且能和我的业务有很好的结合。”
公务这么繁忙,不知道还有多少余暇时间。张蔚告诉我,她从不参加“海龟派对”,但每个周末都与几个知己小聚,她在工作、生活中游刃有余地轻松穿行。“我们哈佛商学院的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说:‘你们要时时停下来看看你周围的人,一定要关心他们,把他们放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位置,因为你们这些人都会有非常远大的目标,在追求的路上,很容易就忽视掉了身边的人,可当你发现失去的时候,很多东西却永远追不回来了。’”
“这段话给我很大触动。我离所谓的成功还很远,只是走在过程中而已。不过,我没有五年要当ceo之类的强烈想法,我的理想状态是生活得快乐。我很珍惜现在,也很知足。其实知足不是负面的、不上进的,当然要越做越好,只是不要迷失自己,把身边的东西忽略掉。”
“我要事业家庭两不误,两者并不矛盾啊。”出国十年,回国的理由是“养儿防老”,作为独生女,张蔚要守候在父母身边。另外,祖国也有很多好的发展机会。虽然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每周至少有一天陪他们。“和他们在一起很快乐,可以像朋友似的交流。代沟多少有一点,但我们绝不是义务式的相处。”
“我去年结了婚。夫妻双方,不存在谁照顾谁的问题,两个人是互相照顾,各项责任双方共同平担。”谈起家庭,张蔚的脸上现出一份温柔。“我不温柔吗?我其实挺温柔的。短发显得比较干练,这是为了做《对话》节目根据要求剪的,我原本一直是披肩长发的。”
“要孩子的问题还是过两年再考虑,不是工作的原因,我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
从小养成的自理习惯使才女张蔚还有一手高超的厨艺,布置家居也颇有品位。在追逐事业的同时,张蔚将生活也打理得井井有条,快乐而温馨,她当然要笑口常开了。“我始终认为,不管做什么,都应该尽力做好。”的确,生命的每一笔都仔细地描画,最终当然会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绚丽。孝顺、温柔、时尚、才华出众……面对张蔚,你很难不欣赏她,也很难不嫉妒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