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开辟了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市场,他创造了中国太阳能产业模式,他掌握着国际尖端的技术,他制造着世界顶级的太阳能产品,他推动了国际最早的《可再生能源法》在中国被制定,他使得世界可再生能源梦想率先在中国落地生根……
今天,全世界的同行都称他为――“太阳王”。
创业前,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曾经是名小有名气的技术专家和学者,今天看起来也并没什么两样。
6月底的一个下午,本刊记者在北京见到他时,他刚参加完一个论坛,正准备乘深夜的火车去参加另一场学术会议。他轻装简从,自己拖着一个拉杆箱,言语之间随和、真诚、睿智,像个与世无争、潜心治学的教授。
就是这位“书生”,白手起家,零度起飞,一步步登上了世界太阳能产业的巅峰。
10多年来,他累积推广了2000多万平方米的太阳能产品,超过欧洲和美国总和的10倍,为国家节煤2000多万吨。如果把这些煤装进载重卡车,那么将首尾相连长达20000公里。皇明产品利用的能源,相当于几座中型发电厂……
2006年5月5日,联合国第14次可持续发展大会在纽约召开,300多位各国政要参加。组委会特意邀请了黄鸣,并给他预留了一个最高规格的演讲。
邀请函写到――
“尊敬的黄鸣先生,感谢你多年来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你不仅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太阳能企业,创立了全球领先的太阳能工业体系,而且在没有欧洲那样的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市场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实现了大面积商用的成功模式。”
“请黄先生务必光临,因为到时候整个世界都期待分享阁下的经验。”
应邀登上联合国讲坛,在中国企业家当中,他至今是唯一的一个。
叛逆的石油专家
年少的黄鸣有很多理想,当科学家、造军舰、当教授、写小说——没有一样与商业有关。
1978年,黄鸣考上中国石油大学,没想到第一节课上教授就告诉他们:世界石油只够用50年,中国的时间更短。黄鸣一听差点没跳起来,这么说,等不到70岁,我学的专业就毫无用处了!
毕业后,黄鸣被分配到德州原地矿部石油钻井研究所,很快成为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因负责的科研项目多次获部级奖励而被称为“石油小专家”,出国考察也是家常便饭。
事业和生活的绚烂画面开始在他面前徐徐铺展开,但当年老师的一番话却总让他挥之不去,一种空落落、不踏实的感觉总像影子一样追着他。
——多年后他才明白,那是冥冥中有种不可推卸的使命在召唤。
1987年,他在图书馆看到一个叫贝克曼的美国学者写的书《太阳能热力过程》。这本被称作“太阳能产业圣经”的书,不仅详细介绍了整个太阳能利用的理论体系,而且把太阳能利用设备的设计、制造、材料等都写得非常详细。
黄鸣顿时被震撼了。与日渐枯竭的石油相比,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啊!于是他跃跃欲试,开始按照书中的方法制造太阳能热水器。从此,他的一生彻底被改变。
有些材料不好找,就想办法替代;表面吸收涂层的配方和工艺不太容易掌握,就买来一堆瓶瓶罐罐反复试验。没多久,黄鸣的第一台热水器很快造了出来,在太阳下一试,呵,水温烫手!
热水器造出后,一个亲戚结婚,黄鸣干脆把它当贺礼送过去。婚礼举行已是10月底,深秋,大家看到黄鸣的礼品新鲜,都来试,发现里面出来的水不仅够热,而且能把人烫得跳起来,齐声叫好。
“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我干得更带劲了。”黄鸣笑着说。从此,他变成了个“38干部”,8小时正式工作、8小时业余研究太阳能,8小时生活。
接下来,黄鸣陆续又做了10多台热水器,无偿送给了亲友。突然一天,一家国企的厂长找上门来,想给厂里的锻工车间也弄一个。
黄鸣才知道,原来自己鼓捣的这些玩艺还可以卖钱。“那时,我已经30多岁了,你想想我多么单纯,懵懂书生,对社会和商业毫无概念。”
第一笔生意很快谈成了,这家企业付了5万元,让黄鸣做了一个可供上百人同时洗澡的太阳能热水系统。
它的水箱可以装5吨水,自重足有1吨,如何把这个铁疙瘩弄到屋顶上去?黄鸣什么设备都没有,也用不起吊车,于是就找来几十个人,底下十来个,上面十来个,黄鸣自己就在底下抬。当时也不懂什么叫保险绳,如果哪个腿一软,水箱砸下来,黄鸣吧唧就成肉饼了。
为了太阳能,黄鸣就是这么亡命,即使没有九死一生,但要数出五六次一点都不费力。最危险的一次是爬树,因为很多楼房没有通道可以上楼顶,黄鸣就只能爬树,再从树上跳到楼顶上。
爬到一棵树最上面的枝上,再往前一步肯定要断了,但还差半米怎么办?他就在树梢上使劲摇晃,然后像荡秋千一样把自己甩向楼顶,最后他摔在楼板上,差几厘米就掉下来了。
到1995年,黄鸣终于不再满足于“38干部”几线作战的状态,正式辞职下海。
一位元老向我们描述了他1995年来到皇明时的景象——办公室租的是拘留所的两间房子,公司只有8个人,每天像犯人一样在铁门铁窗里钻进钻出;一台钻床,一台电焊机,一台剪板机,锈迹斑斑的“三大件”就是所有的设备,由于房子太小,剪板机还不得不放在室外临时搭的棚子里。
条件尽管简陋,但老板的狂热却难得一见,设计、监工、车铣、刨磨、装卸、清理、安装、维修、推销……什么活他都带着大家一起干,每天都在办公室熬到深夜两三点钟,很多次在除夕之夜也不例外,似乎不知道妻子和女儿在等他一起过年。
他知道,一个火热的行业,正在向他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