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受众心理特点分析 《形势与政策》课受众心理分析



      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有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受众群体,与一般的受众群体不同。大学生自觉的个性在形成集体心理时,并没有消失。他们不是仅为了信息的需要而聚合在教学环境中的无数个体,而是一类组织严密的正规化群体。这类受众群体具有丰富多变的情感,崇尚个性、追求自由的意志,轻信盲从的从众心理等心理特征。

  《形势与政策》课是全日制本科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受众群体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颁发以来,各地高校纷纷规范课程开设,创新教学形式,使《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得到加强。近年从接受与需要理论角度,学界开始把目光的焦点投向受众,研究学生与教学效果的关系,特别是关注受众的心理特征如何影响着教学发生及其效果。

  一、厘清《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定位

  大学“形势与政策”课,主要任务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引导大学生感悟形势对个人发展的直接关联,毕竟“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形势”课,不是“形式”课。从大学生内在要求看,他们求知欲望强,渴望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一堂好的“形势与政策”课可以比作“一顿营养丰盛的知识快餐”;从“形势与政策”课的内涵看,“形势”指的是现实事物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政策”是指党和国家为实现既定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它反映着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二者相辅相成。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接班人,学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分辨是非,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有利于青年人保持昂扬向上的追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能缓解学生认识上的反差,解疑释惑,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形势与政策》课授课采用教师集中授课、政治学习、形势报告和学生课外自学相结合的四种方式进行。可是从开课状况看,目前仍有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流于形式。一些高校没有按照文件要求规范开设,他们满足于对上级指示和部署的照发照转,缺少具体、实际的、有效的措施。有些高校已将该课列入教学计划,然而缺乏应有检查和监督。从教师教的状况看,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缺乏统筹,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青年教师多,有经验的教师少。一些教师欠缺大班教学纪律掌控能力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运用,只会按照统一课件宣讲……从学生学的状况看,一些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重要性,缺少长远思维和眼光;不能从“要我学习”转入“我要学习”的境界。当前传统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主要采取“填鸭”式“满堂灌”:课堂上,学生思维只会跟着老师转,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教师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如果不能根据高校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动向,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就只能局限在就“形势”讲“形势”。

  二、当前对待《形势与政策》课的受众心理特征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研究主要探讨受众的个体特点、个体差异对教育效果的影响,这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探索。但像“形势与政策”课这样的大众化必修课,它的受众不是绝对孤立的个体,他们会通过传播发生实际的或心理上的交往,从而成为传播的受众群体。从群体心理的角度来研究受众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清晰地了解作为群体的受众,为课程的教学策略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以赢得更多的受众。

  自主性与从众性并存。90后的大学生更关注主观感受,具有个体意识,喜欢自主争论,不喜欢死板的教学模式和教条式的灌输。在讨论问题时的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敢于选择,较少考虑后果,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意识。尤其是国家意识和自主意识强烈,典型表现是关注大事。 “90后”处在一个社会转型和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开放度透明,发展趋势上升并且强大,国家意识在他们这一代人眼里变得强烈。这种国家意识的增强,也加强了‘90后’性格中的自主和自我意识,他们思维敏捷,意识超前,对社会、对国家及自身都比较敏感,遇到重大事情会用自己的观点和行为方式来表示。

  同时,作为群体的受众,也具有轻信盲从的从众心理。从众是群体的基本特征。从众(conformity)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有两种导致从众的因素:信息性影响过程——希望准确无误,想了解给定情境下正确的反映方式;规范性影响过程——希望被别人喜欢、接受、支持。“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是在共同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的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所以会产生一定的共性。受年龄及阅历所限,他们的思想不完全成熟,思维不稳定且易冲动、急躁。当受众个体面对未知因素,从众可以分化个体的责任感,让个体选择群体认同的方式接受事物,减少不确定结果。课堂上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强化了受众群体的从众意识,从众心理的本能和受众群体环境使受众主动产生从众的心理。教师把学生作为自己的目标,以点对面的方式来传播,宣传、劝说受众群体按教学要求所传播的方式思想、生活,试图消解受众作为个体的个性特点。教学传递的信息为受众提供了参考,受众很容易将它传递的信息作为社会公认的或群体的选择来接受,这就更加强化了受众的从众意识,使之往同一个方向聚集,教学功能得以实现。

  受众群体的自主性与从众性看似是一对矛盾,但这正是受众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复杂性所在。《形势与政策》课通过多种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广大学生,引导受众的学习和生活,使个体消失在群体中。但是,个性并不是永远地消逝,相反,个性化的符号是这个时代的宠儿。个性从理性上来看,是绝对个性化的,越是具有个人特点的东西越是具有个性化,越为人们追逐的目标。个性的追逐主要就体现在受众心理上,《形势与政策》课的受众群体既有共同的心理,同时又呈现出个体的自主性,这是这门课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感性“好奇心理”与理性“问题意识”并存。人自出生就具备了好奇的本能,这是心理探求的初期表现,对未知的事物有一种想知道的欲望。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 。好奇心作为一种内在动机,它既具有认知性特征,能够引发个体的探索行为,又具有情感性特征,可以使个体从探索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在当今社会不断发展和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形势与政策》课使大学受众群体对国家发展进步的基本逻辑和脉络普遍关注,大学生真正面对的挑战是思想和认识上的挑战,真正的信仰是在对社会重大问题的清醒面对中树立起来的。个体在其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来的观察、提问、操作、选择性坚持、积极情绪等有助于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好奇心对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其中问题意识是问题解决的基础,同时对受众知识的掌握,思维结构的优化,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都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最初,复杂多变的受众群体认为传媒怎么说受众怎么接受。随着研究的深入,受众不再满足于听和记,开始有意识的分析背景、总结规律。但长期以来,沿着政治学习、形势报告目标展开的《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重点着眼于对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贯彻,忽略了用最新的理论成果帮助受众群体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深入了解并积极服务社会。这种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间一长,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甚至造成受众厌恶的逆反心理,并养成“等”教师的习惯,如等教师写板书我抄,等教师讲答案我记,等教师讲方法我照着做,到头来,学习只能是表面和形式的,学生掌握的是定势思维,而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必备素质特别是问题意识就得不到应有的培植。为此,如何培养受众群体的问题意识成为《形势与政策》新课程实验中关注的问题,许多教师已经进行了尝试。

  开放性与封闭性并存。 解读当代的思想政治教学,可以发现大都以弘扬爱国精神、彰显时代特色为理念,宣传的是文化的内涵。其原因自然是迎合受众精神道德心理的需求。但是,思政教育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无论是遵循市场的逻辑还是社会教育的逻辑,受众都是教育的核心。所以,《形势与政策》课所要满足的是广大的受众,这也正是教育教学的本质特点——面向受众个体所在。于是,一种以大众开放性为表以增强思想政治吸引力和以保护权利意识为里以获取更多的受众欢迎的宣传模式看似悖论却是当代《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必然选择。

  受众展现给我们的是开放性所在,但自我封闭的拟态环境,侵占了受众的大量闲暇时间,阻隔了受众与现实世界的相互认知。于是,受众所了解的世界不再是真实的,而是自我构筑的世界,特别是网络世界,但是受众在全然不知时,仍然真诚地付出自己的情感和时间。《形势与政策》课只是提供了一个参照的空间。在入学和就业的压力使学生生存的压力不断加剧时,受众更需要了解现实以应对生活,个体亲历每一种现实并不实际,但课堂教学可以提供这种可能性。以模拟、报告、实践的方式,最新的信息使受众能获取生存的心理需求,成为受众认识和把握现实环境的捷径。大学受众的心理需求大致有这几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形势与政策》课不仅通过教学告诉受众想什么,怎么想,还要告诉受众如何行动——即提供一个参照的生活空间。
 新闻受众心理特点分析 《形势与政策》课受众心理分析

  大学受众群体是一个复杂特殊的群体,其心理特征为《形势与政策》课采用恰当的传播策略提供了依据,而传播策略又必将深刻影响受众群体的心理。显然,它们之间是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科学把握受众群体心理,合理采用传播策略,无疑是新时期《形势与政策》课在受众中产生共鸣,真正办成精品课程的焦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1876.html

更多阅读

浅谈司汤达《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形象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也是法国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两起情杀案。它是一部具有强烈政治倾向性小说,描绘了王政复辟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这部作品是19世纪法国社会的风俗画卷,全面地展现了当时法国从小城

声明:《新闻受众心理特点分析 《形势与政策》课受众心理分析》为网友掬水碎月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