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今后几年,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具深刻性和复杂性,改革攻坚的难度在增大。我们只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才能进一步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切实加大改革的力度,使事关全局的重大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并由此进一步形成改革的共识,增强改革的动力。在我国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应当是加快农村综合改革的过程,应当是在改革中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更应当是广大农民更多地参与经济社会事务、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从而使新农村建设拥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 第三节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建设 我国已经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失衡的矛盾,迫切要求我们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全局,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和人的自身发展,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一、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的主要任务 2009年,无论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还是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困难度和复杂性都相当大。在这个特定背景下,要使短期的保增长、保就业同中长期发展方式的转变相结合,需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其目标是加快建立扩大内需的体制保障,重点是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设。 1.统筹城乡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我国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于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线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1)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否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已经成为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课题。
![第32节:第二次改革(3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42345692674.jpeg)
——缩小城乡差距与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应当充分估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中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农村家庭主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贫困发生风险就可以降低12.9%;家庭非农收入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就可以降低3.2%。这说明,教育投入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新阶段缓解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需要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发展现代农业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现实情况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缺失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表明,2007年全国农村劳动力文盲率为6.3%,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从业人员占78.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仅为14.9%,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这种状况,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政府的公共支出更多地投向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 ——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7亿多农村人口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潜力十分引人注目,被认为是全球经济版图上少有的一个亮点。这个潜力的释放,将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问题在于,3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从最高点1983年的32.3%,下降到最低点2007年的9.1%,下降了23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总额中,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62.1%下降到2007年的25.6%,下降近37个百分点。这种情况,与城市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相关,更重要的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长期缺失严重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由于基本公共服务能够增强广大社会成员的经济安全感和消费预期,因而发挥着巨大的刺激消费、拉动消费需求的潜在功能。从刺激消费和保持中长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客观要求出发,应当逐步把扩大内需的投资重点转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