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为此,近几年我国着力推进政府转型,改善公共治理结构。2008年,中央政府的一个重要决策是,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以政府转型为重点或者为目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把它作为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和重点。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要求和公民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实现政府转型、改善公共治理结构,将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大任务。 四、发展型新阶段带来改革环境的变化 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提升和社会矛盾的变化,改革也进入新阶段。与此同时,由于多种因素,改革也面临着相当复杂的环境。 1.改革的社会共识发生变化 同以往相比,当前改革的社会共识有明显的变化。首先,对改革的质疑有所增多。由于某些传统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和改革的不到位,近几年对改革的质疑有所增强。其中,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客观分析新阶段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腐败问题等。有人认为,产生这三大问题是因为改革在实践中出了问题。应当承认有这方面的因素。例如,90年代中后期,由于某些地方提出把医院推向市场,提出教育产业化,使社会事业发展在具体实践中出现了某些偏差,增大了社会成员在公共产品需求中个人付费的比重。总体上说还是改革不到位的问题。
![第16节:第二次改革(16)](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423674644689.jpeg)
首先,资源环境问题是一个制度安排不到位的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主要是分配制度改革和城乡二元公共服务制度安排不合理造成的;抑制腐败重要的是要通过改革,解决某些制度性、体制性腐败问题。其次,改革的信心不足。在改革进入利益关系全面协调阶段,并且在下一步不得不进行一些局部性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改革能否取得重要进展,对此相当一部分人信心不足。再次,改革缺乏合力。由于利益的多元化和社会结构的分化,现在一项改革措施出台,有的支持有的反对,这和过去出台一项改革措施的状况有很大的不同,改革的合力在减弱。 2.改革发展步入“高成本”时代 首先,资源环境的成本加大。比如说2003~2007年,铁矿石价格上涨2.74倍,原油价格上涨2.32倍,原铝的价格上涨1.87倍,精炼铜价格上涨4倍。其次,要素价格在提升,主要是资本和土地的价格水平上升较快。第三,劳动力成本上升。2006年全国平均工资同2000年比上涨了两倍多,从9300多元上涨到21000多元,并且还出现了农民工短缺的问题。第四,经济全球化红利的缩减。利用廉价的劳动力来增强制造业出口能力的红利明显缩减;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的红利在逐步缩减;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全球配置金融资源的红利也有所缩减。搞不好,对其他国家还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是严重的金融危机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的新背景下,我国的改革发展开始步入一个高成本时代。以往30年坚持的“低成本、高增长”的路子很难继续走下去,必须依靠改革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3.社会转型的速度加快 这表现在公民社会的发展趋势增强,并且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因素增多。社会危机的发生,一般不是发生在经济下降或者上升时期,往往发生在历史拐点上,发生在社会阶段变化的时期。我国由生存型阶段开始步入发展型新阶段,社会矛盾增多、社会危机因素增多,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趋势。 第四节 发展型新阶段第二次改革的现实需求 发展给改革出题,改革为发展开辟道路,是我国改革的基本逻辑。从发展型新阶段的突出矛盾看,我国未来几年转变发展方式将面临三大任务: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与政府转型。要顺利实现这三大转型,直接取决于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一、把发展方式转型作为第二次改革的基本目标 建国六十周年前夕,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定背景下,我们一再强调我国发展方式的历史贡献和基本优势。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到现在发展阶段变化的内部需求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当前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使这个曾经成功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新阶段呈现出其历史局限和一定的不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