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第二次改革(13)



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2.公共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一方面,公共需求主体快速扩大,广大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者逐步成为公共需求的主体。另一方面,公共服务项目不断扩大。新阶段广大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不仅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还涉及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住房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和食品安全、卫生安全等公共安全问题。

 第13节:第二次改革(13)
  3.三大差距与公共产品

  图2.12 合肥市城镇低保家庭贫困原因分布

  资料来源:黄海莉,2007,转引自《中国发展报告2007——在发展中消除贫困》,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

  短缺直接相联

  根据相关分析,我国教育因素对贫富差距的影响比重大概是20%~25%。当前,我国城乡名义差距为3.33倍,如果把城乡各种社会福利因素考虑进去,实际城乡差距大概在5~6倍左右。这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因素在城乡实际差距当中占40%左右的权重迟福林:“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与统筹城乡发展”,中国改革论坛,2006年3月25日。。满足基本公共需求对新阶段的反贫困具有重要作用。

  4.消费增长缓慢同公共需求得不到满足直接相关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短缺,挤出了居民的日常消费,降低了居民的消费预期。农村居民消费率从1983年最高点的32.3%下降到2007年的9.1%,24年间下降近23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总额中,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62.1%下降到2007年的25.6%,29年中下降近37个百分点迟福林:“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日报》,2009年1月19日。。在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即使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也很难提高居民消费率。据测算,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用于教育和医疗的额外支出对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产生的挤出效应达到5810.7亿元。如果政府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到位,消费率至少可以提高4~5个百分点。

  三、从物的发展到人的发展

  进入发展型阶段,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改革开放初期已有很大不同。从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看,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需要继续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长期性的根本任务。同时,我国又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大国,各项制度还不完善,需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逐步实现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尤其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型新阶段的本质要求。

  1.人的自身发展

  其中最突出的是与人的自身发展直接相关的发展条件,比如说健康、受教育程度、劳动就业、基本社会保障等等。在人们的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们对自身发展条件的需求成为人的发展的第一需求,也就是人们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其次,是与人的自身发展相关的制度条件。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这种特殊国情,与人的自身发展相关的制度条件的改变尤为重要。比如,现在城市和农村仍然还实行二元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解决好有利于人自身发展的相关条件和制度安排,是我国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的一个基本性要求,也是我们政策选择、制度安排的一个基本目标。

  2.人的公平发展

  进入发展型阶段,人们从解决自己的生存权问题开始过渡到关注自身发展权的保障问题,并开始成为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争取自身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是进入发展型新阶段人的公平发展的基础。能不能解决或者初步满足人的自身发展权,是我国进入发展型新阶段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课题。

  3.人的全面发展

  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重要的是与人的自身发展相关条件的改善和满足人的公平发展的制度安排。从这个角度看,第一要改变的是城乡二元的社会福利制度结构,第二要尽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节 发展型新阶段面临的突出矛盾

  我国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生存性”压力明显减弱,“发展性”压力全面凸显。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是改革发展阶段性的客观反映。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增长方式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种变革,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活力,也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矛盾;这种变革,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正如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改革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18938.html

更多阅读

第72节:第二次改革(72)

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3)在采取各种措施保就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就业体制改革。稳定和扩大就业,重要的是在出台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同时,建立更加适合创造就业机会的体制机制,改善就业环境。  四、加强改革的综合协

第71节:第二次改革(71)

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1.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财税体制改革相结合  财政支出政策调整要与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相结合,增量财政支出应主要用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上。税收减免政策的出台要与税收体制改

第70节:第二次改革(70)

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1)宏观经济政策与宏观体制的内在矛盾。过去几年,针对不同的宏观经济形势,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但由于宏观体制尚未理顺,尤其是财政政策与财政体制、货币政策与金融体制之间存在

第69节:第二次改革(69)

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一五”规划当中进一步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也即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

第68节:第二次改革(68)

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2)强化行政问责制。建立符合公共服务型政府要求的绩效评估体系和行政问责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行政问责办法,制定具体规则,规范问责程序,确保各级政府和官员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可问责。加

声明:《第13节:第二次改革(13)》为网友如孩子般笑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