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较高,工业、服务业的比例较低,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要求程度低 多数社会成员从事农业,社会贫困发生率较高,社会分化不明显 发展型阶段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特征的消费需求多样化,基本物质需求比例明显降低 农业比例较小,工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程度较高 多数社会成员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由于市场和分工的拓展,社会群体开始分化 资料来源: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二、从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的历史性跨越 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发展阶段也经历了历史性变化,开始由生存型阶段跨入发展型新阶段。 1.进入发展型新阶段的特定标志 根据生存型阶段和发展型阶段的主要特征,结合判断指标的代表性、指标的可测性以及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把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率等五个指标作为判断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转型的标准(表2.2)。按照这些指标,我国在本世纪初(2000~2003年)开始完成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的过渡,这与我国在本世纪初“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人民日报》,2007年2月26日。的判断相一致。 表2.2 判断生存型阶段与发展型阶段的基础性标志 判断标准判断指标指标参考值中国首次达到参考值的时间 (注1)2007年指标实际值 (注2) 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1100美元(2002年)2456美元 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低于50%39.4%(城镇,2000年) 49.1%(农村,2000年)36.3%(城镇) 43.1%(农村) 产业结构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第一产业比不超过15%;第三产业比不低于40% 14.1%(第一产业,2001年) 45.2%(第二产业,2001年) 40.7%(第三产业,2001年)11.3%(第一产业) 48.6%(第二产业) 40.1%(第三产业) 就业结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低于50%50%(2000年)40.8%
![第6节:第二次改革(6)](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423713062571.jpeg)
城镇化城镇化率不低于40%40.53%(2003年)44.94% 数据来源:(注1)项下的“人均GDP”出自《2006/2007国际统计年鉴》,其他数据来源于《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注2)项下“人均GDP”来源于《人均GDP达2456美元,我国向消费型国家过渡》,新华网,2008年3月24日,其他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摘要2008》。 (1)经济发展水平。30年来,我国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举世共瞩。1978~2007年,我国GDP总量年均增长9.8%,由3645.2亿元增加到2251481.2亿元。国家财政收入由1132.26亿元增加到51304.03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00%;而同期美国联邦财政收入只增长了1倍美国财政部和劳动统计局网站,2008年5月21日。。进出口贸易总额由206.4亿美元增加到21738.3亿美元,年均增长16.80%;外汇储备由1.67亿美元增加到15282.49亿美元,年均增长36.7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对我国30年的经济成就作了这样的评论:“工业革命使一个人在有生之年(40年左右)的生活水平提高50~75%。按照中国的增长速度,一个人在有生之年里,生活水平不仅会翻番,还会增长100倍”美国耶鲁大学网站,2007年。。 从发展阶段分析,人均GDP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按照邓小平的设想,我国要实现小康,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1000美元。这也是一个国家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起点。2002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1100美元,首次超过1000美元。2007年提高到2456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