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第二次改革》
2.以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未来5~10年是我国社会转型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能否实现平稳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社会问题的估计以及相关改革决策的选择。
(1)我国已开始从私人产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公共产品短缺将成为制约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缓解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与公共产品短缺矛盾需要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制。 (2)我国社会转型进入利益分化和利益博弈的时代,社会矛盾凸显将是一个常态。需要以协调基本利益关系为主线,构建利益表达的多元化渠道,建立利益关系协调机制。 (3)在发展方式转变和人口结构变动条件下,就业问题十分突出。需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构建发展型的就业体制,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4)关注社会政策与社会体制改革的有机结合。比如,在加大民生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在加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对接;在采取各种措施处理社会矛盾冲突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采取各种措施保就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就业体制改革。 3.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30年来我国转型与改革的历程看,发展方式转型关键取决于政府转型,取决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大突破。 (1)在完善政府经济职能上取得重要突破。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取得新的进展。建立市场化的宏观调控体制,增强中长期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性。强化央行在宏观调控中的独立地位,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建立现代市场监管体制,确保市场监管的有效性。加强政府对外经济职能,为人民币国际化、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2)在政府公共职责保障机制建设上取得重要突破。合理界定政府与社会的边界,强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建立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分工和保障机制。以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为契机,按照事权与财力均衡的原则,使各级政府公共职责明确化、规范化、法定化。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公共服务型政府要求的绩效评估体系和行政问责制度。 (3)在以事业单位改革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取得重要突破。将事业单位改革置于全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下统筹安排,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充分利用包括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在内的多方面的力量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4)在改革调整行政权力结构上取得重要突破。以建立健全大部门体制为重点,大胆探索在行政范围内建立公共权力有效协调与制衡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行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5)在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上取得重要突破。集中解决群众意见大、制约政府公共权力规范行使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建立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三、以第二次改革形成第二次转型的“三重力”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推进第二次改革,要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市场化改革释放转变发展方式的活力,以社会体制改革形成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转变发展方式的合力,以全面的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 1.以市场化改革释放转变发展方式的活力。建立反映资源要素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产权边界清晰的微观主体,是提高市场活力、促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经济运行质量的基础条件。新阶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实现由政府主导型经济运行机制向富有活力的市场主导型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释放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