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重新定义我们的生活:低碳之路》
虽然地球文明循环说仍只是一种猜想,但是无论最终能否被证实,它都为我们探索人类文明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率先提出,一个文明等同于一种有机体,要经历幼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的历程,无论人类还是任何其他有机的生命莫不如此。当代影响最大的史学家之一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在其12卷本的鸿篇巨制《历史研究》中运用斯宾格勒这一理论,将人类6000年的历史划分为21个文明,他强调诸文明并无优劣之分,但都不能避免包含了起源、生长、衰落、解体、死亡五阶段的“生命周期”。不过,汤因比不同意斯宾格勒的文化宿命论,他不认为任何一种已知的文明在过去或现在是注定要灭亡的,决定性的因素在于该文明对环境或人为挑战所做出的反应。这种“挑战—应战”机制构成了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人类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又会提出新的问题,因此“挑战—应战”也就会周而复始地循环着。 在汤因比看来,人类文明之所以能不断向前发展,主要因为人类面对某种困难的挑战进行了成功的应战。原始社会,人类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大自然,我们的祖先用石头、草木做成简易武器,击退了来自猛兽飞禽的攻击;人类发明了火,战胜了黑暗;后来,人类建造了房屋,抵御了风雪严寒;修筑了大坝,驯服了洪水。由于成功地应对了来自大自然的这些挑战,人类社会因此繁衍至今,生生不息。有些文明更是在人与环境之间建构了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比如日本社会早在幕府时代就推行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举措,今天已经成为社会繁荣和环境优美的文明典范。 当一个社会面对复杂的环境问题无法做出正确的应对和决策时,往往会走向崩溃,这个文明也会步入衰落甚至消亡。位于罗布泊西部的楼兰古城,作为丝绸之路上南北贯通、东西交汇的重要交通枢纽曾经盛极一时,来往中原地区和西域的许多商队载着丝绸、茶叶、珠宝经过这一片绿洲时,都要在这里暂时休憩。然而,这个显赫一时的古代商城却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从其现在地处的位置新疆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们可以推测生态环境的逆转在“楼兰文明”的毁灭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湮没在漫漫黄沙之中的绝非只有一个楼兰古国,还有传奇般的高昌、尼雅、精绝、黑水等西域36国。 在《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一书中,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生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贾雷德?戴蒙德把目光投向了历史上若干个人类社会的失败者,包括格陵兰岛上的维京社会、复活节岛和玛雅文明。他认为,正是某些人类文明对土壤、树林和水这些地球生态系统中最平凡元素的误用,导致了他们的失败。

戴蒙德告诫说,不要以为这些悲剧只会发生在过去,它其实也是我们今天无法回避的现实,甚至在当今世界最富庶强大的国家生态环境破坏最少的州——号称“苍穹之乡”的蒙大拿,情况也不容乐观。虽然在蒙大拿苍穹下的比特鲁谷绿草青翠如茵,溪流迤逦蜿蜒,大陆分水岭的峰顶白雪皑皑,辽阔壮美的景色给人宁静的感觉,然而这里仍然面临诸多环境问题的困扰,包括人口增长、缺水、水质恶化、季节性或地区性空气质量不良、有毒废物、森林火灾日趋频繁、滥砍滥伐、土壤及其营养物流失、生态多样性减少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尽管没有美国其他大都市严重。而在2005年,一场卡特里娜飓风不但刮走了布什总统“9?11”后居高不下的支持率,也几乎彻底摧毁了一派繁华的“美国爵士乐之都”新奥尔良城。 今天,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两场危机的考验。肇源于华尔街的金融海啸几乎动摇了全球经济的根基,而曾经只存在于《圣经》等典籍传说中的大洪水,在全球变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过程中正在步步变成现实。走出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相对容易,要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则至为艰难,不论最富有的人群还是最贫困的人群,在气候变化面前都无所遁逃,前者会因为海平面上升淹没全球沿海精华地带而遭受灭顶之灾,而气候模式改变带来的频繁灾害则让后者始终难以爬出贫困的泥潭。面对生态危机的巨大挑战,人类又将如何应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