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重新定义我们的生活:低碳之路》
在《2006地球生命报告》中,时任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詹姆斯?利比指出:人类的消费方式和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地球的可承受力。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消费型方式,我们不能再继续这样的消耗了。西方人正在以难以持续的极端水平消耗自然资源,北美人均资源消耗水平不仅是亚洲或非洲人的7倍,甚至是欧洲人的2倍。到2050年,如果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需要5个地球,都像日本人那样生活则要准备24个地球。即使以目前世界平均增速来算,也必须有2个地球的自然资源量才能满足人类每年的需求。资料来源:WWF《地球生命力报告2008》。 图1-6生物承载力总量排名居前的国家(2003年) 资料来源: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08年6月。 不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永远都只有一个。

“中美国”面临生态瓶颈 在最近20年来蓬勃增长的经济大潮中,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组合:“中美国”(Chimerica)。这是哈佛大学经济史教授尼尔?弗格森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在2007年3月5日《洛杉矶时报》上一篇名为《买下中美国》的文章中,弗格森宣称,美国和中国不是两个国家,而是同属于一个叫“中美国”的国家,它们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一个储蓄一个消费,一个出口一个进口,一个提供产品一个提供服务,一个储备外汇一个印制美元。他说:“这是极好的联姻。”当然,这也是一种高碳的联姻。在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面前,这两个国家原有的增长模式都已经难以为继了。 在罗马俱乐部眼中,从长远来看,世界经济的“模范生”美国其实是最大的“问题儿童”。按照美国这种极度消耗资源的模式实现的经济增长是不可以持续的,《增长的极限》给出的模型表明,如果发展中国家都复制美国的增长道路,那么绝大多数资源(能源和金属)最迟在22世纪初就会被消耗一空。 在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面前,美国人一直引以为傲的高碳生活方式已经走进了死胡同。美国国土辽阔,是个坐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人均汽车保有量居于世界前列,同时美国人酷爱大块头、大排量的汽车,这使美国的石油消耗一直居高不下。中产阶级的美国人典型的居所,往往是一套大公寓或独栋房子。美国人的饮食结构以肉奶蛋为主,他们的衣服和日常用品折旧很快,很多东西离使用寿命还很远就被快速淘汰了。美国人均拥有的电脑和其他消费电子产品,也都位居前列。这些商品从在遥远的境外工厂生产出来,到运送到美国消费者手中,再到最终被扔进垃圾箱,整个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和能源,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长期以来,美国都是一个消费主导型的国家,储蓄率非常低。美国消费者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消费力量,这种购买力其实早已超过了美国人实际拥有的财富水平。放大这个购买力的工具,就是金融市场提供的各种信贷杠杆。在美国,从房子到汽车,从水电费到电话账单,信用消费无处不在。买房者很少会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通过贷款来实施的。消费成为美国经济的最大动力之一,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成为世界各国十分羡慕和竭力推崇的消费模式。以至于那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在房价上涨期间也能稳稳当当通过银行贷款购房。 美国依靠美元的特殊货币地位,独享铸币税收益,向外过度举债发展,向内过度贷款消费,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所催生的消费泡沫毕竟难以持久,这种寅吃卯粮的消费发展模式最终在2008年走到了尽头。表面看来,这是里根时代以来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所挨的当头一棒,究其实质,则是美国经济虚拟化所带来的高寄生性已经在经济层面无法维持。美国这种生产过程的去物质化和消费过程的高物质化并存的增长模式,从环境角度看也早已不可持续。 走到十字路口的,还有这对经济双胞胎中的另一位。美国式的超前消费的背后,是中国式的凶猛生产,两者其实是一体两面、互为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