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智健家族 荣智健中信系外另起炉灶 专营中国内地房地产及金融业务



中信泰富前主席荣智健自今年4月份辞职后首度开腔。

  9月8日,荣智健在出席一个公开活动时透露,计划在今年年底前,以个人名义成立一家公司,专营中国房地产及金融业务,有机会在上海投资。如果没有利益冲突,他所成立的新公司,不排除会与中信集团合作发展。

  尽管计划另起炉灶,不过荣智健同日表示,无意辞去中信集团常务董事的职务,暂时也无意全数沽售所持有的中信泰富股权。

  今年5月初,荣智健以每股12.2港元左右的价格,折价配售6000万股中信泰富,持股量由11.48%降至9.8%。荣智健说,减持出于私人理由,不过其长远仍看好中信泰富的前景。

  不过,中信泰富的老臣子、副董事总经理李松兴近日则减持了100万股中信泰富股份,共套现2174万港元。这也是中信泰富自澳元外汇合约亏损事件以来,首次有在任的执行董事减持公司股份。

  据香港交易所的资料,李松兴在8月28日在场内减持了70.7万股,每股平均价为22.08港元,套现1561万港元;9月1日,他以每股平均价20.92港元,减持了29.3万股,套现613万港元。两次减持后,李持有的中信泰富股数由440万股降至340万股,持股比例由0.12%降至0.09%。

  8月26日,中信泰富的中期业绩会后,李松兴还对本报记者指出,截至今年6月底,中信泰富存留的澳元杠杆式外汇合约已全部重组为符合对冲会计条例的普通远期合约,所以由汇率波动而带来的铁矿项目成本上的变动会相应减少。

  李松兴当时还透露,中信泰富将成为中冶科工H股的基础投资者。半个月后,中冶科工的初步招股文件上,果然出现中信泰富的名字。

  李松兴1988年加入中信香港,1990年加入中信泰富,与已离任的荣智健,及中信泰富前董事总经理范鸿龄共事多年。目前,李松兴还担任中信旗下中信国安的副董事长,以及中信泰富矿业、中信泰富若干特钢项目公司的董事。

  随着股权的变动,中信泰富旧有的色彩进一步褪去,常振明出任中信泰富主席及董事总经理以来,不断抛售中信泰富非核心资产,继续向特钢、地产、铁矿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大刀阔斧进行重组。

  9月8日,中信泰富一改前三日的升势,微跌0.68%,收于21.8港元。

  荣智健重出江湖 将成立公司投资房地产及金融

  中广网北京9月10日消息(记者冯雅)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14时50分报道,中信泰富前主席荣智健自今年4月份辞职后首度开腔。9月8日,荣智健在出席一个公开活动时透露,计划在今年年底前,以个人名义成立一家公司,专营中国房地产及金融业务,有机会在上海投资。

  荣智健四月份辞职之后,五月份闪电减持、套现超过15亿港元。市场人士分析,荣智健彻底淡出中信泰富的心意已决,按照他第一次减持时承诺的三个月期限,下一次减持的行为至少要在8月初之后。按照联交所数据显示,目前荣智健还持有中信泰富3.6亿股。除了中信泰富之外,荣智健还持有保利香港3900万股,加上以私人名义买入包括中煤能源、合景泰富及中国重汽,上述股票的市值高达7个亿,因此,如果荣智健将上述股票悉数套现的话,将可套现超过70亿港元。

  这么庞大的资金,荣智健会用来做什么,一直被市场猜测,有些跟荣智健接触比较多的人表示,自从从中信泰富请辞之后,荣一直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市场人士也认为,根据荣智健过往的经历,套现资金可能会用于进行股权投资领域以及进行一些并购重组方面的投资。因此对于荣智健的重出江湖,市场并不会感到太奇怪。

  荣智健目前仍然是中信集团的常务董事,尽管计划另起炉灶,但荣智健仍然表示,无意辞去中信集团常务董事的职务,暂时也无意全数抛售所持有的中信泰富股权。荣智健现在还持有中信泰富3.6亿股,按照市价计算,市值大概在60亿元。荣智健说,从长远他仍然看好中信泰富的前景。如果没有利益冲突,他所成立的新公司,也不排除会与中信集团合作发展。

  荣智健:上海投资房产金融

  中华工商时报讯 数据显示,荣智健4月份辞职之后,5月份闪电套现超过15亿港元。其中5月初以每股12.2港元配售6000万股中信泰富,套现7亿港元,使持股量由11.48%降至9.8%。当时,他承诺3个月之内不再减持。

  不过,荣智健并未停止其套现的行为,在套现中信泰富之后的一个月,又配售保利香港2.3亿股,套现7.8亿港元。

  荣智健此次高调回应其套现中信泰富事件,虽然称不会悉数沽售,但也并未表明其是否会进一步减持,而市场也作出反面回应,中信泰富股价逆市下跌近1%。

  对于荣智健另起炉灶成立新公司,早有知情人士透露,从中信泰富请辞之后,荣智健一直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近期的套现行为可能是因为找到了好的项目。

  日前,荣智健也表示,在年底前会以个人名义成立一家公司,专营中国房地产及金融业务。

 荣智健:成也政治,败也政治

  AC合约巨亏后,舆情汹涌,关于荣智健退休的议论一时甚嚣尘上。

  据传,荣智健给国务院某负责人写了一个报告,力呈他不能退休的原因:香港某些民选议员力主追究荣智健的法律责任,不能让他们阴谋得逞云云。从传说中的版本来看,荣智健似乎把自己退休与否,看作是中国特色价值与普世价值殊死搏斗的桥头堡。

  一听说这个版本,我就感觉荣智健前程不妙。

  荣智健商业感觉非常好,对商业机会的把握非常敏锐,但政治判断能力弱了点。什么事情都可以往政治上靠,独独AC合约这件事,不能跟政治扯上关系。

  中国大陆在处理事情时,主官的自由裁量权非常大:政治事件可以用司法解决,反过来,司法事件也可以政治解决。但一国两制中的香港,它的司法体系属于英美法系,政治问题不能动用国家强制力,司法问题不能搞政治交易,必须一单归一单。大陆运用政治影响力干预香港司法程序,会引起非常大的反弹。当年李嘉诚-张子强案引起的波动,李嘉诚本人所承受的压力之大,殷鉴不远。

  再从大陆这20年来的政治变化来看,传统意识形态的东西,已经没有多少人把它当作矢志不移的信仰了。

  报告、上书、奏章之类的东西,都是有功利目的的。荣智健自认为还不到退休时机,是个人都能理解。也没多少人会把报告中的立论依据看作荣智健的真实价值观。问题是,第一,看你报告并要在上面作批示的人,他的职务行为是要坚持特色价值,但他的内心深处对普世价值到底是怎么看的,恐怕旁人难以揣测吧?第二,也是最主要、最现实的原因,不处庙堂之高,不知维稳之艰。吐蕃有事,一个大军区被牵制;迪化风波,31个省级特警队抽人、几个武警机动师远程投放。处在江湖之远,围观而已;而站在庙堂之高,实在是头痛不已。09年敏感点多多,更加上一国两制,香港的维稳难度比之大陆要大得多。站在庙堂之高看荣智健的去留问题,实在是无关中南海的核心利益。而对荣智健提供政治支持,会在香港造成一些什么不稳定因素,实在不好预测。特别是中小投资者会不会有什么群体性活动,不好判断。从维稳角度说,让09平安过去,不要横生枝节,这种高层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吴晓波说荣智健不懂政治,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中国,财富的多寡,与生意人同权力的距离是高度相关的。原因是各种社会资源与商业机会都在政府手里。要想游离于现实政治之外做生意,很难;而政商苟合,则易大起大落,风险太大。如何把握政商关系,实在是门大学问。

  说点前朝旧事吧。

  胡雪岩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知道左宗棠式微后胡雪岩的悲惨结局。

  咱们说说晚清另一个红顶商人盛宣怀。这个家伙是淮系大佬李鸿章的人,甲午前,他的生意是如鱼得水、风生水起。到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失势,他的日子就很难过。袁世凯要搞他,张之洞收留了他。张之洞收留盛宣怀,并不是喜欢他,而是要他来收拾洋务烂摊子。作为封疆大吏的湖广总督,张之洞跟耀邦有些相像,喜欢新生事物,在湖北搞了不少洋务工业,但经营管理实在非张之所长,这些洋务工业亏损累累。张之洞把商业奇才盛宣怀找来,给他两条路选择:或者我老张搞死你;或者你老老实实给我来扭亏为盈。盛宣怀还真是玩政商苟合的高手,他利用督办铁路的机会,把铁轨业务全部包给汉口钢铁厂。汉口钢铁厂一下子扭亏为盈。盛宣怀当时相当于清朝的铁道部长,兼任汉口钢铁厂董事长。

  晚清的铁路经历了国营-民营-国营的改革过程。后一阶段的民营改国营,就是盛宣怀主导的。理由虽然冠冕堂皇,但实质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要保汉口钢铁厂的铁轨销售。

  盛宣怀的国进民退改革,点燃了导火线,引发了连串爆炸,彻底葬送了大清江山。

  铁路国进民退,导致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以四川最为激烈。朝廷调湖北新军入川弹压,湖北新军抗命哗变。盛宣怀主导的改革导致民变,民变导致兵变,大清的江山社稷,哗啦啦就坍塌了。

  这之后,袁世凯要杀盛宣怀,孙中山要抄盛宣怀的家,恐怕老佛爷西太后泉下有知,也会立即跳出坟墓,诛盛宣怀九族。

  说孙中山领导中国人民推翻腐朽的满清政府,那是把历史当小姑娘乱打扮。孙中山倒是彻底的革命党,不过在广州、惠州一带小打小敲,始终没有掀起大波浪。相反,倒是流亡海外的时间多,直到武昌兵变后才从日本匆匆忙忙回国。

  武昌新军中的几个小兵,私下嘀咕,“反了吧?”“反了!”群体性事件就来了。开了几枪,天亮后,士兵们面面相噓,怎么办?得找个头。于是从床底下拽出个黎元洪来充当领导核心。这个家伙最多也就是个正师级到副军级的干部,但人缘不错。武昌开了几枪,其他几个省市先后通电独立,宣布不承认清廷为唯一合法政府。辛亥革命到武昌以外,就演变成了“挑瓦片革命”,用竹竿挑掉几块衙门前的瓦片,宣称革命。鲁迅笔下的阿Q,也是剪掉辫子,宣称革命了的。

  辛亥革命同俄国革命一样,既不浪漫,也不血腥,只是偶然事件的叠加,导致了腐朽政权的垮塌。但是它导致了一个权力的真空期。围绕着权力归谁的问题,血腥的搏杀才算真正开始了。民初的城头变幻大王旗,北伐、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就是这么来的。

  中国百年来的红顶商人现象,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好题材。

  荣家先祖不搞政商苟合,是爱惜羽毛。当然,他们也未必料到他们的子孙将要生活在一个特色时代,所以,说祖宗之法不足法,也对。

 荣智健:洗钱?豪赌?串谋欺诈?

  中信泰富炒汇浮亏147亿消息一经爆出,自然是议论纷纷。这其中,懂行的少,门外汉多;落井下石的多,客观中肯的少。

  最离奇的两个评论是:一为洗钱,说荣氏把公司的钱往私人腰包里扒拉;二为豪赌,赌性太重,签订不平等条约。

  持洗钱说的,大体上是有政治立场,却无企业知识的门外汉。如果你看懂中信泰富的股本结构,和它的管理架构,就会明白,中信泰富在中信集团这个序列中,实际上是个“特区”,它的经营权、人事权,基本不受中信集团节制。

  从股本结构上说,荣智健本人持有中信泰富近20%的股份,中信集团不到30%。而且,总的趋势是,中信集团在不断减持,而荣智健通过“供股”等方式在增持。如果加上荣智健家族成员、部属、利益相关人士的股权,荣氏拥有的投票权当不会低于中信集团。

  从管理架构方面说,中信泰富可不是传统国企模式,它已经充分“港化”了。“港化”是什么意思?就是指香港华人企业的普遍共性,家族化了。

  香港华人企业的家族化,同大陆家族企业的暴发户特点是有区别的。大陆的家族企业是家族成员一把抓,暴发户特性,还没有形成“利益共享”意识,几乎完全是个血缘、姻亲概念,外姓经理人无缘分一杯羹。而香港华人企业的高阶管理层却是一个“家族+家臣”的复合体。

  大的如李嘉诚家族的长实、不大不小如李运强家族的理文,都是这个结构。这种“家族+家臣”的复合体,从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看到底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缺点,是另一个大话题,咱们不在此展开讨论。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旦企业采用“家族+家臣”的高阶管理模式,那也就意味着:“老板”是把这家公司看作他的家族基业,要让它“长青”下去的了。

  说荣氏挖中信泰富墙角以肥荣氏私人腰包的人,显然是把中信泰富看成是典型国企了。

  有媒体问常振明,荣氏是否有损公肥私的嫌疑。常振明答得比较策略:荣氏似乎没有冒大风险的主观动机。我比较赞同这个说法。一个衣食无忧的人,不可能为了一个面包去动刀动枪。

  但是,洗钱说也并非空穴来风、无事生非。事实上,中信泰富浮亏147亿,后期的司法处理,适用的法律体系,理论上有2套,一套是作为国企的中信泰富,适用大陆的“党纪国法”;另一套是中信泰富作为香港上市公司,适用香港法律。洗钱说,大体的指向就是“党纪国法”。

  对中信泰富炒汇巨亏事件,国务院某负责人有两点批示,一是按香港法律处理,在港中资企业要遵守香港法律,给香港人以信心;二是要加强科学管理。这个批示是导致荣智健请辞的直接动力。想来荣智健比较郁闷,北京没有给他提供政治支持。但实际上,正是这两点批示,表达了对荣智健最有利的政治保护:一,巨亏是经营失误;二,不在“党纪国法”框架内追究责任。【这个政治层面的问题,我们留待下一篇博文讨论,这里不展开】

  豪赌说也是门外汉的言论。这种AC合约赌的就是概率。2006年,澳元兑美元一直是保持升势。直到金融危机爆发,这个趋势都没变。就像赌波,日本队与巴西队在世界杯足球赛上相遇,1:1的赔率是没人押日本队的。如果是1:9,恐怕有人就会赌日本队赢了。所以赌这种概率事件一定是不平等的。9元赌巴西对赢,赚1元,是大概率,稳赚、小赚;1元押日本队,赚9元,是小概率,大赚。这种对赌哪会是公平的呢?

  有人分析这场AC合约赌局,如果澳元兑美元持续升值,则中信泰富可以获得4亿港元的收益。而澳元兑美元贬值,则中信泰富可能亏100亿港元以上。

  这种对赌实际上是买空卖空,直到交割期,始终只是账面上的财富游戏。

  中信泰富赌的是澳元升,美元跌。

  而金融危机爆发后,布什、奥巴马两届政府重手拯救经济,美元止跌回升,澳元却直线下滑。手持高达90亿澳元AC合约的中信泰富,也就面临着一场暴风骤雨了。

  那么中信泰富为什么会陷身澳元门?

  因为澳洲铁矿投资,需要20亿左右的澳元。而澳元兑美元一直在升值,中信泰富需要在一个合适的价位上购买澳元“期货”,以对冲澳元的升值风险。

  如果没有这场金融危机,澳元兑美元的升势维持不变,那么中信泰富既可以购买廉价的澳元“期货”,又可以赚几个亿的外快。

  美国受累于财政、贸易双重赤字,制造业外移、空洞化,房地产泡沫,虚拟经济虚火等等多方面影响,美元的长期贬值趋势依然存在。但布什-奥巴马拯救经济的举措,也同时拯救了美元。

  从基本面上看,美元翻盘实实在在是个小概率事件,但这个小概率事件确实发生了。

  美元之所以会咸鱼翻身,缘于美国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的军事实力、科技实力举世无双;美元是国际贸易的最主要结算货币,同时也是最主要的外汇储备货币。美元要大幅贬值,中国、日本、南韩、沙特等等大量持有美元储备的国家也不会袖手不管。所谓“超主权货币”不过是怨妇的唠叨,不值一哂。在这场“保卫美元”的战争中,中国政府实际上也是积极分子。手上2万亿美元储备,仅美国国债就6000多亿,怎么能任凭自己手中的美元资产大幅缩水呢?

  深层次的宏观大结构发力,一举研碎了技术层面的微观判断。当荣智健发现中信泰富持有总额高达90亿澳元AC合约,面临巨额亏损时,震惊、沮丧的表情是可以想见的。这个事情需要100多亿港币的现金才能搞掂。当此时,谁能出手拯救中信泰富?唯有背后的中信集团。酒肉朋友是靠不住的。

  从人之常情看,荣智健需要在落实了解决办法后,才会公布自己的失误及可能的损失。也就是说,一旦发现炒汇浮亏,他首先想到的是救火,是如何度过危机,其次才是对资本市场、对监管制度有个交待。所以,首先是飞北京,落实资金问题。其次才是发公告,宣布炒汇浮亏。

  但人之常情在这里是与资本市场的监管规则、与法律是冲突的。

  上市公司本质上是社会公众公司,资本市场要健康,必须有一套基于公开透明的监管规则。它对消息披露有严格规定。比如,中信泰富浮亏147亿,这种消息一旦披露,必然引起股价暴跌。在你捂住内幕消息的同时,知悉内幕者,就可以迅速沽空,待利空出尽时再补仓。中间的暴利可能超过100%。所以,当上市公司有影响股价、该公布而未公布的消息时,它往往可能涉嫌“虚假陈述”、“串谋欺诈”,那对上市公司来说就是重罪了。

  说荣智健洗钱、豪赌、损公肥私,那是胡扯。但是,他的的确确是涉嫌“虚假陈述”和“串谋欺诈”了。

  澳元门事件对荣智健来说,也许是无心之过,也就是说,他没有冒大风险的主观动机。但是,这个跟斗却摔得非常惨重。

  从股本结构角度说,荣氏丧失了中信泰富的实际控制权。中信集团注入资金,是以中信泰富定向发可转债的方式操作的,此后,中信集团在中信泰富的持股将由29%上升到57.8%。中信泰富的集团内部“特区”的地位将消失,家族化趋势将中止。

  荣智健请辞后,中信泰富的去荣氏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中信泰富的多角化投资将收缩,继任者将在中信集团框架内整合业务,通过资产置换等等方式,合并同类项。中信泰富将从多角化投资的“特区”,回归事业领域相对比较集中的专业类子公司身份。

  辛辛苦苦20年,尽管在个人回报方面比较丰厚,但是,一个可继承的家族基业却从此不再存在了。

  那么这一切又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呢?

  请关注将于8月29日推出的《荣智健:成也政治,败也政治》,这一部分将要分析荣智健对中国宏观大局的误判;以及将于8月31日推出的《荣智健:如果从头再来》,这一部分将要分析荣智健在结构、流程方面的设计理念问题,和实践中的驾驭、控制问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19914.html

更多阅读

王智等:国际自然保护区分类与中国自然保护区分类对比

为了保护独特的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美国于1864年开始设立保护区,并在1872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环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兴起了建立保护区的高潮。保护区分类系统是保护区进行管理与信息交流的

七年级语文上 《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智子疑邻》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译文: 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的墙坍塌

中国大智汇终于又更新了! 中国大智汇2016官网

是是是是!去年我参加了中国大智汇。的确,今年三月份的复赛答辩真的很具有挑战性,再加上之前要做的准备工作一大堆一大堆一大堆的,考虑到我已经没有多少时间,所以今年我没有报名。虽然没有参加比赛,但是作为人大附2014年进入复赛队伍中的一

声明:《荣智健家族 荣智健中信系外另起炉灶 专营中国内地房地产及金融业务》为网友莫言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