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集团:资本杠杆撬动产业版图



 

 

 

 

 

 

 

1981年的蛇口,一个悠闲而又荒芜的渔港,在中集窄小得只能容得下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的办公室里,Ken、年轻的麦伯良和翻译三人要共用一张桌子。27年后,KennethReynard,前丹麦派驻深圳蛇口组建 中集集团(行情 股吧)的seacontainers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再次置身于当年他工作过两年的地方时,他惊讶于中集集团竟然成长为世界集装箱制造业的领导者。

跳进全球市场“游泳”

中集集团成立于1980年底,由中国招商局集团与丹麦宝隆洋行各出资150万美元合资兴建,是中国最早的合资企业之一,1982年9月22日正式投产。

“1979年到1985年期间,刚刚改革开放,当时的环境比现在差得太远,也很难适应外资企业,再加上丹麦人对中国的国情也不了解,基本上做了一段时间后就失败了。”麦伯良介绍。中集公司自投产一直到1986年,不仅没有赚到一分钱,反而亏损了200多万美元。

不过,庆幸的是,1987年,行业复苏的迹象已经越来越明显,经历了市场风雨的中集公司早已注意到这种动向。他们果断恢复集装箱生产,东山再起。同时邀请 中国远洋(行情 股吧)运输总公司加盟。

中远是世界十大航运公司之一,是集装箱行业的一个大买家,中远的加盟使中集在复产起步阶段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从1988年开始,中集开始走出去,当时任副总经理的麦伯良被派到了香港,负责市场开拓。最初的市场拓展是非常艰难的,一家经历过停产的企业很难赢得客户的信任。经过市场人员努力,终于英国GEM下了订单,第一批GEM集装箱做出来了,产品100%合格,中集有了良好的开端。

此后,美国的、香港的、日本的客户也都把订单下到了中集。麦伯良给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是做事认真严格的日本客户为了检验中集的产品到底如何,先是下100个标准箱,在造箱界,这是最小批量,被称为试订单,做得好,还有的做,做不好,客户就一去不回头。结果,中集做出了让客户满意的产品,接下来200个、1000个、5000个,日本的三大航运公司都向中集下了订单。

多年以后,中集总裁麦伯良感叹:“中集幸亏主动跳入全球市场的大海游泳才没被淹死。”

改制成“救命稻草”

1987年资本结构的调整是中集集团成长的转折点。

麦伯良说:“我们有两个大股东(中远和招商局),但有一个较均衡的股权结构。中集的结构使得这个管理团队能有一个中长期的战略,并有机会实施。”

专家认为这种资本结构有三大优点:一是股权比例具有制衡机制,克服了“一股独大”的弊端;二是股东们有“共同语言”,中集所经营的集装箱业务“两头在外”,原材料必须进口,而用户主要是国际上的大航运公司和集装箱租赁公司,中集的三个股东丹麦的宝隆公司、招商局和中远都是国际化大公司,这样的几家股东结合在一起,观念接近,沟通容易,能够及时做出重大决策;三是股东之间“优势互补”。

中远公司资本的进入对中集的崛起起了关键性作用。中远公司是集装箱的大用户,中远的加盟,不仅注入了新的资本金,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市场。麦伯良说,这个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中远成了它的大用户(后来,中远公司原来自己拥有的集装箱厂也都兼并到中集集团了),另一方面由于中远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公司,它的使用就起了示范作用,世界上的其他用户就更放心地向中集订货了。

股市融资成助推器

中集集团大规模发展的启动资金来自股市。公司1994年在深交所发行1200万A股和1300万B股,筹资约2亿元人民币,加上1996年B股增发3000万股筹得的约2亿元,共约4亿元。

麦伯良说,1993年改组为公众公司,次年发行股票,上市让中集有了一定的流动资金,并且扩大了品牌,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也让公司的管治更加透明和健全。

在谈到上市募集资金对中集集团的发展作用时,麦伯良称股市融资是公司发展的“助推器”。不过,他也表示,累计起来,中集集团在股市筹到的资金少于给股东派现的钱。

中集集团的融资触角还直接伸向了国际顶尖银行。近几年,中集集团与渣打银行、法国 兴业银行(行情 股吧)、荷兰商业银行、比利时联合银行、三和银行、富士银行、东京三菱银行、美洲银行等16家银行和金融机构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不断强化融资能力,开辟国际融资渠道。

在这些世界一流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协助下,中集集团于1996年在美国债券市场发行5000万美元商业票据,开中国上市公司之先河,1997年又增加发行至7000万美元;1999年与荷兰银行合作完成应收账款证券化项目。同时,中集集团组织了国际银团对上海中集冷藏箱项目的2000万美元的长期贷款,对铁道箱项目的2500万美元长期贷款,并积极策划在欧洲发行浮息债券等。

做世界的NO.1

从1993年起,中集在沿海的青岛、大连、天津、上海、南通、新会等地兼并了10多家集装箱企业,1996年赢得了全球干箱市场20%以上的份额,颠覆了韩国企业的统治地位。

“只做干货箱,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不能算本质上的世界第一。我们便向冷藏箱制造领域延伸。”麦伯良说,冷藏箱的技术要求高,行业门槛也比较高。日本占据了铝质冷藏箱市场的95%,德国把持了不锈钢质冷藏箱的技术和市场。1995年,中集与德国Graaff公司合资,引进并改进了德国技术。中集用了8年时间,使钢质冷藏箱取代了铝质箱成为全球冷藏箱的新标准,颠覆了日本的领导地位。

 中集集团:资本杠杆撬动产业版图

后来,中集又扩张到罐箱以及其他特种箱领域,逐渐成了世界集装箱制造领域产品门类最全的生产商。

2007年,中集集团进一步加快了海外扩张的步伐,先后于6月26日、7月30日收购荷兰博格100%权益和安瑞科能源控股公司的部分股权,从而将业务延伸到能源装备业。

“当我们的市场占有率接近55%时,公司遇到了增长的挑战,在集装箱制造领域不再可能有以往那种大幅度的增长。我们必须去寻找更多的增长点。”麦伯良说。审时度势之后,中集集团重新定位为现代化交通运输提供装备和服务。

展望未来,麦伯良认为中集除了人才培养外,还面临如何占领欧美主流市场的挑战。2002年,中集开始涉足全新的半挂车生产领域,通过在国内并购,形成了较大的产能。之后,中集又在美国继续拓展生产服务基地。中集各类半挂车的年销售量已在全球名列前茅。但真正的挑战在于,中集的车辆业务怎样才能得到主流市场和主流客户的认可,中集的设计、技术、工艺怎样才能引领全球产业的标准和变革潮流。

2002年,麦伯良曾经说过,给他15年的时间,就会给中国一个世界级企业。言犹在耳,麦伯良和他的团队正在为达到销售收入1000亿元,公司市值1000亿元,盈利不低于50亿元的世界级企业而奋斗。 (本文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蒋家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20576.html

更多阅读

中集集团的周期性分析 房地产行业周期性分析

(2007-10-09 14:35:25)转载▼标签:产经/公司专家观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研究员李泊溪论中集集团周期性我们应该看到中集产品过于单一。尽管它是一个强人,但是它是一个独脚将军。这样一个产业容易造成风险,因为你完全是一个顺经济周

改革者袁庚:他创立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和中集集团

袁庚,中集集团第一任董事长。 1917年4月生,广东宝安县人,1937年毕业于中央军校广州分校特别班,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加入东江纵队;1945年,以上校军衔赴香港与英国海军上将夏悫爵士,GBE,KCB(Admiral Sir Cecil Halliday JepsonHarc

中钢集团:规模扩张不能持久

     自1996年投资中钢南非铬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SA)以来,中钢集团在南非铬矿行业的投资时间已经有了17个年头。  金融危机后,中钢集团在南非铬矿行业的投资策略已在积极转变,不再大规模扩张,转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未来,身为

中圣集团:历史名城中的一朵奇葩

     江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是南京市重点产业开发园区,也是全国唯一集高新技术产业区、大学城和风景旅游度假区为一体的开发区。在16年的发展过程中,砥砺奋进,开拓争先,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一步一个脚印,连年攀升,成为江宁乃至南京发

声明:《中集集团:资本杠杆撬动产业版图》为网友青灯古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