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狂人黄茂如继续在扫描收购目标,寻找合适机会出手。11月4日,深国商(行情论坛)(000056.SZ)公告称,茂业集团已经将其超过5%的1100多万股收入囊中,这是继 渤海物流(行情 股吧)和 商业城 (行情 股吧)之后,黄茂如第三次抄底上市公司股权资产。
与前两次操作一样,茂业集团通过旗下子公司茂业商厦和大华投资分别在A股和B股二级市场买进深国商,并表示在未来12个月内,不排除在合适的市场时机下通过深交所继续增持深国商股票,以进行战略投资。
对此, 国信证券(行情 股吧)分析师胡鸿轲认为是典型的产业资本对目前底价金融资本的抄底行为,“姑且不谈茂业买进上市公司的股权是否真的抄到最底部,关键是目前这几个上市公司的股权资本已经下降到了茂业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了。产业资本收购金融资本的关键优势是可以发挥它自身的产业背景,控制风险。”
而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刘纪鹏(博客)则在本届“金融危机与中国资本市场高峰论坛”上直言,按照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和继续平稳增长的未来预期,A股的估值体系应该维持在平均市盈率25倍才合理,而目前市场的动态PE已经只有11倍左右,宏观来讲,A股金融资本都是处于价值底部状态。
茂业三度出手
深圳茂业集团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潜入了三家百货业上市公司的主要股东名单。根据深国商最新公告,11月3日,深交所证券交易系统收盘后收到深圳茂业商厦有限公司的传真函件,该公司自上月起开始购买深国商A股,交易价格区为3.24元/股-3.97元/股。
与此同时,茂业商厦一致行动人大华投资(中国)有限公司自上月起开始购买公司B股,交易价格区为1.69港元/股-2.17港元/股,截至11月3日收盘,两者合计持有的股份占深国商总股本的5.09%。
茂业商厦和香港的大华投资皆属于茂业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其法定代表人是集团掌门人黄茂如。注册在香港的大华投资是茂业集团在港资本运作平台,法定代表人为茂业集团财务总监王贵升。
深国商与茂业集团前两次的收购对象极其相似,属于区域性的商业老国企,近几年经营状况不理想,却拥有当地颇有资质的物业和地块。在股权构成上,深国商第一大股东为马来西亚的合昌父子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9.76%,第二大股东深圳市特发集团有限公司持有10.67%的股权。
深国商系深圳早期的“国门第一商”,但近5年来其零售业已经没落,位于深圳市中心的晶岛国际购物广场是深国商着力打造的精品商业地产项目。但该项目周围商业林立,且都没有明显的定位区别。
去年上半年,深国商第一大股东合昌父子有限公司曾试图退出,但因双方未能就定向增发条件达成一致而告败。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合昌对深国商股权出让价格期望较高,若茂业从二级市场收购,成本或许更低。
据了解,10月16日到17日,渤海物流和商业城公告茂业集团旗下子公司中兆投资通过二级市场收购两家公司股权后,中兆投资增持步伐仍在继续,截至10月31日,其买入的商业城股份已约占商业城总股本10.2%。
强势产业资本
茂业集团掌门人黄茂如持有该集团99.999%股份,而其夫人张静则持有其余的0.001%股份。在这个典型的家族企业中,推行着极其强势的金融资本扩张战略。
“从三年前抄底成商集团(行情论坛),到此次再抄底渤海物流、商业城和深国商,茂业集团非常善于利用产业资本在金融资本市场中的优势。”胡鸿轲说,“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对企业价值界定有一定差别。”
他认为,金融资本对企业估值更多的是以财务数据为基础。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市场对人们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持悲观预期,因此,类似深国商等主业实力很弱的企业抗风险能力也最弱。从金融资本的角度来看,即使每股只有3块多钱,市盈率仍然高达600多倍,没有投资价值。
但是茂业本身在商业领域经营管理比较出色,具备相当资源优势,收购这些经营不善的商业企业后,对收购企业进行改造输血,待时机成熟可以成为新的融资平台或者套现。而金融资本就不具备该优势。
“但是茂业也有风险,”胡鸿轲说,“其风险主要在于二级市场收购程序没有经过严格的资产审核和价格评估,因此其收购对象的实际情况不明,一旦被收购对象资产状况非常糟糕,就可能对茂业自身带来资金压力。”
而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培敏则认为,从大盘刺破2000点以来,茂业百货、马应龙、 海螺水泥(行情 股吧)等产业资本开始陆续举牌上市公司,说明这个点位对产业资本来说已经有了足够的获利空间。
刘纪鹏认为,中国的资本市场此轮之所以大跌70%,主因在于国内“大小非”、“大小限”导致供求关系失衡,而并非基本面严重下降或者流动性不足,因此,如果第四季度宏观政策向好,能解决股市供求关系失衡矛盾经济宏观面可能实现明年下半年恢复。因此,直至明年第一季度,对于产业资本来说是收购的绝好机会。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