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每年手里攥着20个亿经费宣传香港。他相信每笔花出去的钱将带来更多的人来香港。他相信自己的故乡不是一个文化沙漠,香港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于是,他的自我定位很清楚:“我就是一名香港推销员”。
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七楼,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告成立。在这个历史关头,一个人却开了小差。
看着电视实况转播,他为自己和同事捏了一把汗。回归现场的地标性建筑一个月前才全部竣工。
1989年,香港经济复苏,港英政府资金比较充裕,同意扩建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第2期,拨款给香港贸易发展局十几亿港币。
“幸亏我们扩建了会展中心,不然香港连个像样点的地方都没有了。”
林天福,现任香港贸易发展局总裁。回忆当时的心情,掺杂更多的是来自大事件下的小人物心态:“会展中心变得更大了,我们有地了,可以办更多的展会了。”
香港回归10周年前夕,自诩“香港推销员”的林天福接受了《外滩画报》专访。
没有什么比电影更能代表香港形象
今年5月戛纳电影节上,林天福请来了香港“财神爷”、财政司司长唐英年出席“香港电影之夜”宴会。贸发局还负责了王家卫开幕电影《蓝莓之夜》的酒会。酒会和晚宴上,杜琪峰、刘伟强、徐克、司南生、古天乐、舒淇等所有香港的重要明星和导演全部一一到场,当然还有戛纳组委会主席雅克布先生。
林天福野心勃勃地将香港电影作为一个整体形象推到了世界舞台上。
“你看戛纳60周年的纪念照片中,经典的66张照片里面只有两张和亚洲有关,这两张代表了亚洲,包括了中国大陆、韩国、日本所有地方,而这两张的人物都是香港的,一张是王家卫,还有一张就是张曼玉。”
对于此点林天福非常满意。
在贸发局,上上下下都知道林天福喜欢看漫画麦兜和周星驰的电影。对电影的亲近,无形中让林天福花大力气改变着香港有商品贸易、无文化的形象。
林天福父母是福建人,而他在香港出生,对本土文化天生有种亲近感。
“ 《逃学威龙》里有一个经典镜头,老师拿着粉刷扔学生。我小的时候老师真的是这样的,不听话的话就把它扔过来。这个情况现在不可能出现了。”
林天福看周星驰电影时,正好是30多岁。对香港市民文化的认同,让他喜欢上无厘头的周星驰和草根的麦兜。1990年代,在大陆,周星驰的电影被认为很搞笑、很烂。“我却很喜欢,为什么呢?如果你多看几次,真正去了解它搞笑背后的那一部分,就不难发现,这些影片其实都是笑中有泪。”
就任总裁后,林天福认定电影、创意产业预示着香港未来的城市形象。
2005年,他亲自带头创办香港娱乐影视博览会。他带着手下去咨询当时香港电影业的大佬。
大佬告诉他:“你搞什么搞,你们哪里会搞,全世界那么多电影市场,戛纳、柏林到处都是,香港根本不需要,你们直接去参加好了。”
林天福非常伤心。“为什么伤心呢?不是因为大家批评我们,伤心是因为大家根本不希望我们去搞。”香港电影界没有多少人有信心,而外行林天福还是带着手下人开始了第一届娱乐影视博览会。他梦想这个博览会会成为全世界3个最重要的电影市场之一,比肩美洲的洛杉矶、欧洲的戛纳。
第一年香港影视博览会有70家参加,当时全是贸发局出钱请人家过来。2007年发展到4000多个买家。“现在大部分是自己付钱了。”林天福道。
“每年我们都做得不好,做得都被人骂。没问题,我们接受批评,一年一年做,继续改进。”固执的林天福认为香港必须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影视展览,他告诉手下:“不会的话,我们慢慢学,一年做不好,我们做两年。”
去戛纳电影节办香港国际村是往外走的一步。戛纳的香港国际村的面积大小也随着贸发局的信心,一年年有所增长。如今的香港村只有70多平方米大。
戛纳电影节上,林天福在海边和明星舒淇坐在同一个圆桌上接受不同的媒体采访,圆桌上放着免费的五颜六色的糖。一旁是穿花裙靓衫的美女,一旁的他穿衬衫、打领带、蹬黑皮鞋。有记者发问:“你觉得自在吗?”
长相斯文的林天福正经地回答道:“没什么啊,都是工作。”
很多年前,林天福也说过类似的话。有朋友就对在贸发局工作的他说:“哎呀,贸发局一定是政府的一部分。”林天福回答道:“不是,我只是香港的一名推销员。”
一箱苹果的故事
发展会展经济一直是林天福的老本行。除了扩建场地、招徕客人外,最重要是要把客人一次又一次领进香港会展中心这扇门。
上世纪90年代初,林天福任贸发局副总裁,负责会展业务。他跑遍了全世界的会议展览中心。
一次林天福跑到法兰克福,走进一个展览会场,发现走道中间放了一个巨大的木箱,好奇地想:“哎呀,奇怪,怎么里面装着苹果?”
在1980年代寸土寸金的香港会展中心,“什么东西都要付钱,什么东西都怕就赚不回来钱”,而德国人居然在偌大的会展中心挪出开阔的走道,还稳稳放了一箱子苹果。林天福琢磨了很久,开始脑筋转弯了。
回港后,林天福把香港会展中心最值钱、最繁华的中间部分“挖”空了,“不允许任何人租出去”,每一个大场馆中央就放一些沙发。
“有客人,大家累了,吃个苹果坐一坐,就可以继续走路参展。如果每一寸地方都卖掉,大家累了,就跑回酒店了,那就不回来了。”
小苹果,使林天福对会展经济的观念发生了大转变。从那以后,香港会展经济的配套完全改观。
“我们帮助展览买家提供旅行服务,提供休息、秘书服务等场所。秘书可以帮助客户打字、传真。来了几年的贵宾,我们还有一些特别优待。” 林天福甚至在一些场馆安排了按摩服务。
必须承认,香港贸易发展局的资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参展商的服务收费。
“贸发局一年经费20个亿,政府拨款3.5亿,其它的钱就大致来自我们服务的收费。” 林天福把每分钱都花在刀口子上。“老实说,会展什么都不用钱的话,参展商根本就不重视。也可以乱花钱,却没有成果,但如果企业也负担一部分,没有成效的话,大家就一定会骂我们,第二年就不参加了。所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参展商来监督我们的成效。”
林天福自称这是种先天忧患意识,改变意识,与自己是土身土长的香港人有关。
1980年代,林天福周围的朋友不断地跟他提:“哎呀,新加坡和你们竞争啊!”随后他发现,过了几年,没人再谈新加坡,大家开始跟他谈上海,有时候又在说日本、中国台湾,可能谈到不同的行业。
“其实在全球经济体系里面,竞争是无理由的,必须存在,大家必须接受,所以,我们不应该只看着别人,而应该看着自己的目标。后面有没有竞争对手一点都不重要,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应该是自己。”
林天福的职业生涯中,竞争点在于,如何将香港这一天然的金融中心形象变得更柔软、更加多元化。
借钱盖楼到出钱造房
1997年,是香港人的生命转变之年,也是香港会展经济腾飞之年。自这年起,香港的亚洲贸易中心地位,贸发局进一步得到稳固。林天福一直不忘此点。
“1986年,我刚进贸发局,会展中心开始修建。那时香港经济不是太好,人人谈回归、谈97,很多人会有忧虑,募集资金很困难。我们拿到了16亿资金,但钱还是不够。我们和建筑商说好,建好之后我们给他们盖4栋大楼。”
刚进贸发局时,林天福担任理事会的秘书,但已经在负责修建会展中心。他告诉记者:“现在,我是贸发局唯一三期都有份参与的人。”
2004年上任总裁后,林天福开始琢磨再次扩建香港会展中心。2006年7月开工,2009年竣工,届 时 将 为 会展中心增 加19400平方米的展览场地,使展览场地增至83000平方米,而中心可租用的总面积将接近9万平方米。
“1986年建会展中心时,我们到处求人借钱,拿整个第一期下面的一些发展权来换建筑费,那是第一次。第2次是政府拨款。第三次我们自己拿钱出来。我们拿15个亿出来,再扩建会展中心。”谈起这个从无到有,从向别人碗里要钱到自己掏钱买单的过程,林天福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上世纪80年代,香港会展经济刚起步,一场会展只有70个商家参展,大多数为本地商家。1997以后,会展经济发展迅猛,到现在每年大概有5万多商家参展。香港最大的展览是礼品展,有超过4000个参展商,实际情况是,地方太小,还有2000个参展商要排队进来。
林天福就任总裁3年,前往参加香港会展的商家从每年24000家,到如今的35000家。短短3年,增加10000家。10000家,意味着香港贸易发展局增加了10000家的服务收入。他告诉记者,每年手里的20亿港元经费,也越来越属于贸发局自己赚的了。
林天福的个人事业随着会展经济青云直上。1986年加入贸发局,1993年晋升为副总裁,2004年接替上任施祖祥成为总裁。他成为香港贸发局历届总裁班底里唯一内部提拔起来,也是最年轻的一位。当时的他只有4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