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历经千年传承,鏖战至今,硝烟弥漫,是福是祸?中国白酒企业该何去何从?正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让我们先浏览几个画面。
2009年的年终,广州KA类超市中。茅台酒厂习酒有限责任公司的一款近百元的产品--经典玉液正在举行买一送一(加一元送一瓶)的劲爆促销活动。货架入口处大面积的陈列,现场醒目位置堆头的展示,众多促销小姐的顾客拦截,使经典玉液销售异常火爆。但能因此就为之欣慰吗?不能!相反,我们应该为整个白酒行业担忧。一款产品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实现了一定的销量,这个成绩是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过渡堆积起来的。世易时移,在没有或者不能有效利用这些资源的时候,会是什么结局?纵然不是一败涂地,恐怕也是难逃厄运啊,快活的日子又会长到哪里?
想当年,一句“聪明难,糊涂更难”的广告风靡了大江南北。广州云峰酒业推出的小糊涂仙系列也随之走红。几年光景,煞是壮观。后期虽相继推出了小糊涂神、小福仙、小糊涂圣等子品牌,但已风光不再。金六福的异军突起,让我们不得不感叹,这个行业真是各领风骚就几年。
还没有忘记2009年春节晚会上茅台、五粮液、剑南春和二锅头等植入式广告的争奇斗妍,就看到2010年春节晚会上,郎酒继续独家冠名 “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评选”活动,国窖1573、洋河蓝色经典在大牌小品中植入广告。一掷千金,却又无可奈何。酒类竞争的残酷和现实由此可见一斑。
以上种种,不禁有人说,我们的消费者越来越挑剔,他们的胃口和不良嗜好不是社会进步和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厂商的短视和不理智竞争给造就的。这些许有些道理,但不是我们白酒式微的根本原因。消费意识的进步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是其他同类竞品(替代产品)都共同面临的。看看这几年洋酒的崛起能给我们以启发。
洋酒,乍听名字就知道是舶来品。但就是这个舶来品目前正在攻城略地,蚕食拥有几千年文化的中国古酿—白酒。我们不禁要问:洋酒为何如此红火,而且如火如荼,有愈演愈烈之势!
从酒类行业内的视角来看,中国白酒的软肋在于市场营销,确切点就是品牌传播理念能否为主流人群所接受的问题。
酒类品牌的提升,不仅在于产能的扩充、厂房的扩展,更应着力于提升酒类品牌的附加值,提升酒类品牌的“软实力”。不难发现,国内的酒类品牌在宣传时无非是两个“点”:一个是凸显品牌丰厚的历史底蕴;另一个是凸显品牌承载的时尚浪漫内涵。但是,一些品牌将其历史内涵植入品牌的浪漫优雅理念之中,却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的传播体系或是精准的传播核心概念,极易造成品牌的错乱定位及消费者对品牌的错位理解。
近年来,洋酒不断在国内主流消费城市宣扬其酿造工艺的卓著与酿酒选料的考究,通过品鉴会等小众传播方式,向目标消费群体灌输其始终坚守如一的品牌理念,传递产品尊贵高雅的品牌气息。这些来自异域的酒饮品牌,犹如磁石一般,吸引着消费者中相当一部分“意见领袖”。作为中国的传统酒种的白酒,其酿造工艺及品牌内涵足可与洋酒分庭抗礼,但在高端政商务场合,消费者选择洋酒的几率却在悄然攀升,这是为何?显然,品牌理念在作祟。
随着消费者消费心智的日益成熟和消费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受众对狂轰滥炸的广告宣传敏感度正逐步降低。正可谓,“欲速则不达”。品牌建设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是建立在硬实力基础上的产品精准传播,企业决策者需要对产品线系统脉络的把握及思考,对消费市场的准确调研和目标消费群体心理的深度挖掘,而不仅限于建立在低层次情感诉求基础上的“复制式”传播。
跳出酒类行业的视角,我们就会发现白酒的式微和洋酒崛起的背后力量:消费群体的结构性变迁。
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的老龄化,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主力人群正在年轻化。整个社会消费群体的结构正在发生变迁。白酒原有的主流消费群体正在逐步老化,而70后、80后逐渐走上历史舞台,发挥重大作用。他们没有白酒消费的习惯,反而对现代、时尚的东西很好奇。洋酒的品牌理念和中国化战略适合了这些主流消费群体,获得了意见领袖的青睐。因此,消费群体结构性的变迁导致了白-爱华网-酒消费的式微!
按照消费群体对于价格和价值追求的不同敏感程度,可将消费群体大体分为价格敏感型、物超所值型、追求价值型、极尽奢华型四类主要群体。目前,中国白酒企业在高端和低端市场占有较大份额,集中在价格敏感型和极尽奢华型两类人群中厮杀,未能在中端有效占领市场,而物超所值型、追求价值型的消费者扮演了洋酒的主力消费群体。
因此,摆在中国白酒企业面前有两项艰巨的任务。一方面,规划作强白酒企业的长久之计,树立做大白酒行业的宏伟蓝图,尤其要强化市场营销的能力,系统传播品牌理念;另一方面,因应消费群体结构性的变化,调整策略:细分消费群体,将人数众多的主流人群(物超所值型、追求价值型)作为重点,加以锁定,根据主流人群的特点和消费习惯提供相应的产品与服务。如此看来,中国白酒企业相煎何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