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人都在研究李嘉诚。连李嘉诚自己都说,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书都在写他,这么人都在议论他。
有人说李嘉诚跟我们凡人之间的距离太远了。李的个人财富,大约是普通人的一百万倍,如果你是百万富翁,李的财富就是你的一万倍以上。李嘉诚有可能比我们中任何一个人聪明一万倍吗?不可能。如果一个人笨一点,智商只有70,李的智商不可能有700,十倍的差距都不会有。
李也不会比我们勤奋一万倍。一个人的一天有二十四小时,李的一天绝不可能比我们多出一秒钟。普通人一天工作八个小时,李不可能一天工作八十个小时。
那么是什么使李走在了数十亿华人的最前端?是天降奇才?是优秀的基因和遗传?是高贵的血统?还是贵人相助?抑或是神仙帮忙?
这一切都不可能。李并非出生于世家,祖上也见得出现多少厉害的人物。其父亲更是一介书生,终生郁郁不得志。其父亲的遭遇,倒是值得一番研究。从《李嘉诚传》这本书中,我们知道李父是一位正直而清高的人,饱读诗书,恪守传统的价值和美德。他曾经经过商,但失败了,最后还是从事老本行——教书,书教得不错。但后来全家迁到香港后,寄人篱下,满腹辛酸,甚至自己生命垂危,也要省下钱来供儿子读书。李十二岁到香港,十四岁就失去了父亲,开始赚钱谋生,也开始了认识世界的五光十色。我相信,李一生的巨大成功,绝不是来自于天赋秉异,而是在于多年在商业社会中的摸爬滚打。
但是有人便发问了,同样很早就投身社会,从小就接触商业环境,为什么有人也挣到些钱,最后却把自己弄得个一贫如洗,甚至弄进了监狱,弄得个家破人亡。这些人也有非常深厚的人生和社会积累,他们为什么不能善终?
我觉得这与李少年时代受的教育、认识的人,以及他生活的环境有关。最关键的是,李的父亲虽然做人失败一生,但在儿子的眼中,却是永远的精神偶像,父亲的教导,儿子终生不敢忘记。父亲教的,也就是那些最简单,三岁孩童都知道的做人准则。李嘉诚学习这些准则,一直学习到十四岁,然后,他走进社会,开始使用这些准则。
如果要我比较我与李嘉诚的不同,我只会把自己的十八岁之前与李嘉诚做比较。我十八岁也读了些书,我的父亲也是介书生,满头脑传统的道德和准则,但不同的是,我到十八岁,我还在读书,还在学习这些传统的道德和准则,甚至学习到了怀疑它们的地步。到了应该真正使用这些准则的时候,我几乎已经忘了它们。不仅是我,很多与我一样的卑微的中国人,他们走的是与我完全一样的人生路线,因此,我们的卑微就不可避免。李嘉诚十八岁之前的人生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知是来为行作准备的,如果知不能用于行,我们宁可不要知。读书人对社会最大的好处在于,读书人比较听话,从小听父母的话,长大听党的话,结婚听老婆的话,上班听领导的话。听话的人必不可少,如果你是老板,你也需要那些听话的人。但是听话不能让你成为李嘉诚。
我的一位朋友说,他的小孩,三岁就要教他经商。我笑言,太早了,太早进入商界,自己又没有坚定的价值观,他很容易迷失。李嘉诚不会迷失,因为多年的行动让他更加坚定;我也不会迷失,因为多年的思考让我也坚定。不同之处在于,李为自己以及为社会创造的财富,是我的一千万倍,甚至是一亿倍。思考的价值何在?可怜的读书人啊。
因此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尊敬这个人。我觉得他其实是个苦行僧,他与耶稣基督的不同之处在于,二千年前的那个老外,那处传播思想,与世界分享他的精神财富;而生活在香港这个潮州人,到处积累财富,建立自己的物质财富帝国。“你白白得来的,也要白白地舍去”。李嘉诚在离开我们的时候,留给世界的,绝不是仅是给自己儿女的财产,还有一大笔精神财富,从这个角度来讲,他比那个老外实在多了。那个老外说,让你死后到天国,但他又叫死去的人复生,老外医治好世人的病,却不能向李嘉诚一样,让他的门徒弟吃得好一点,长得胖一点。从这点上说,我更喜欢李嘉诚。
说了半天,还没有说到李嘉诚十八岁之前都做了什么。让我们回顾一下吧。五岁,李嘉诚上小学,开始“诗云子曰”;
十二岁,全家逃难到香港,住在其舅舅家;
十四岁,父亲去世,李到一家茶楼做跑堂的;
十五岁,到其舅父的公司上班;
十七岁,离开舅父,到一家五金厂做推销员;
十八岁,到新兴行业(塑料厂),成为尖顶推销员,后来成为这家公司总经理。
很多MBA成天把李嘉诚挂在嘴边。但是我认为,学习李嘉诚,学他的十八岁以前就够,而他的十八岁以后我们不必学,学也学不到的。
英雄的李嘉诚和他落魄的父亲,我向你们致以最真诚的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