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初,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满怀喜悦地于捐赠仪式前,提前在海外通报成功筹到李嘉诚的10亿港币捐款,并将之称为“香港慈善活动的里程碑”。香港各报在报道时,也特地用“亚洲已知最大单笔教育捐款”来形容这笔捐款之重。
这也难怪徐校长那么高兴,香港政府的第二轮教育配对金计划实施在即,港大得此捐款,按照规定又可稳获政府的2.5亿元配对补助,从而自去年后,继续稳坐今年各高校筹款榜首。
风波之起在于,在5月18日的正式捐款仪式上,徐校长宣布为表对李嘉诚的答谢,港大决定将香港大学医学院命名为“李嘉诚医学院”。此前港大这所全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从来没有用捐献人的名义命名某一院部,而院方又未曾在消息发布前与该院校友师生商量通气。消息传开后,一部分刻意维护传统的教师和港大医学院的校友在“立委”郭家琪的带领下,以“行善不求回报”为由,上书希望校方收回承诺。
郭家琪等人认为港大和美国的名校不一样,每年主要运营经费来自政府拨款而非私人捐助,为表示对民众的尊敬,不宜因人情以私人名字命名。随后,校方在反对方逼问后,承认受捐前即已承诺命名事宜,这无疑为反对者找到了更有利的证据,不仅在校内静坐示威,更于6月17日在当地的《苹果日报》和《明报》上,刊登具有41名资深医学院校友联合署名的“反命名”广告,由此闹得这一事件成为全港,乃至整个华人圈中的一大新闻。有些老校友甚至写信给校长说,愿意发起捐款给港大,只求港大不要将医学院改名字。捐赠弄到这样的地步,相信捐款人本人也感意外和尴尬,显得华人首富很在乎这个名似的。
在李嘉诚捐款风波变得具有闹剧倾向时,香港的富豪群体却以自己的方法为这一特殊事件解围。富豪们非但不回避纷纷上门募捐的各大学校长,反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大方。2005年5月,香港新鸿基地产的郭氏兄弟,以其父郭得胜基金名义捐4000万予公开大学第二期校舍发展计划。7月18日,恒基地产老板李兆基向香港科技大学捐款3300万元。7月26日,继李嘉诚之后的又一笔大额捐款出现,著名慈善家霍英东先生向香港科技大学捐出8亿港币,成为仅次于李嘉诚的大手笔。
值得回味的是,在26日的捐款仪式上,当说完演辞内容时,白发苍苍的霍英东演讲,突然说:“我们1998年起和科大已有了合作,而且有了建筑物、投资等,加在一起可能已接近两亿。”言下之意,大有不让李嘉诚专美于前的姿态。
香港富豪于7月竞相慷慨解囊,除了受李嘉诚巨额捐赠激励外,由香港政府实施的配对补助金计划也是重要启动因素。按照第二期配对补助金计划规定,只要是在8月1日前能够筹到捐款的大学,政府按照1对1的比例拨给补助金,每个大学下限4500万港币,上限2.5亿港币。香港各大学贫富不均,去年港大成功地拿到2.5亿港币的最高补助金,而其他的学校就只有拿最低补助的份。相比之下,今年筹款大大高于去年。
和香港相比,内地各大学获内地富豪捐款实在寥寥可数,其原因除了中国的新兴富豪尚无良好的慈善意识之外,还在于我们的法律对捐款没有免税的制度,也没有类似配对补助金这样的慈善激励机制。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归来后一直在利用他的关系努力为清华筹款,他对香港各大学获巨额捐赠羡慕不已:“如果李嘉诚先生捐给清华高等学术研究中心10亿元,我一定会将‘中心’以他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