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毅仁: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一个缩影(三)



  在中信14年,荣毅仁从63岁做到77岁,工作热情一直不减。1993年,荣毅仁当选为国家副主席。一个曾经的大资本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副主席,荣毅仁的符号意义变得更加深刻。

  经营之道

  “我想,不是任何一个办点工厂公司、赚点钱的人,都可称作企业家的。一个企业家,尤其是一个杰出的企业家,至少应该具备这样一些基本素质:对形势有深邃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对业务发展具有战略眼光和丰富的想像力;深谙经营管理,多谋善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前进。而荣董事长,就是这样一位在海内外享誉的企业家。”中信办公厅主任姚进荣在一篇回忆文章里如此评价荣老板。

  1959年6月21日,上海举办过一次荣家企业史料座谈会,荣毅仁谈到:“我伯伯和父亲的经营思想作风各有特点。我伯伯重业务,主张做交易所;我父亲反对交易所,重视生产成本。伯伯重洋,喜欢请外国人,重视科学知识;父亲重土,比较保守些。但是,他们两人要求发展事业是一样的。”

  荣宗敬的名言是:“造厂力求其快,设备力求其新,开工力求其足,扩展力求其多,因之无月不添新机,无时不在运转。人弃我取将旧变新,以一文钱做三文钱的事,薄利多做,竞胜于市场,庶必其能成功。”荣宗敬和荣德生虽然一个喜欢冒险,一个沉稳谨慎,但对于举债经营却有共识。荣德生认为,只有“欠入赚钱还钱,方有发展之日”。而荣宗敬则更为激进,他说:“我虽没有钱,人家肯借欠给我,我就要借。”1925年到1933年间,荣氏企业先后购进四家纱厂,同时新建了申新八厂,其借贷资本已远远超过自有资本,达到四比一。对于举债的风险,荣宗敬认为:做生意有赚有蚀,不会永远蚀,也不会永远赚。蚀了就罢手,就蚀定了,蚀本时不停手,反而更放手去做。真要倒,别人都要陪你倒,也决不让你倒,也就永远倒不掉。荣氏兄弟在银行拥有股份,并且还与银行总经理结成儿女亲家,为企业借贷扩张打下了基础。

  1982年,中信首发100亿日元私募债券,促成仪征化纤的上马。“谁人不借钱?借债就要运筹帷幄,怎么借?怎么用?怎么还?这是借债上的全部文章。”荣毅仁说(计泓赓著《荣毅仁》)。

  荣氏兄弟在办实业的过程中,渐渐推行科学管理,制定出了“标准工作法”,对产品的质量严格控制,对工人恩威相济,有奖有罚。同时,广揽能人,创办专科学校,培养专业人才。

  1979年,中信初创,荣毅仁请来原工商界的故旧以壮行色,当时,他们中年龄最小的荣毅仁也已经63岁,都极富实践经验。1987年,《远东经济评论》有文章写道:“为中信公司说句公道话,大多数中国企业即使得到同样的机会自由,也不大可能取得这么多成果。中信公司有一个以在中国所剩寥寥中的几位前上海企业家为主体的领导班子,他们有在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中经营大实业的实践经验,尽管这些经验有些过时。”

  1987年5月,《远东经济评论》发表《推出它的西方形象》,对中信公司的独特加以描绘:“该公司被称颂为中国惟一一家‘既懂金钱又懂生意经’的公司,因为它‘把良好的关系网同出色的经营管理天衣无缝结合在一起’,又有能力‘招收最优秀的人员’。一位商人甚至抱怨说:‘中信公司是如此之好,以至于使外国人对中国的真实情况产生错觉。’”同年5月的《纽约时报》如此描写中信:“在外国企业领导人眼里,中国金融界巨头——中信公司——有时似乎在各个方面与中国迥然不同:资本主义,大胆放手,讲究效率,重视赢利。”

 荣毅仁: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一个缩影(三)

  对曾经效率低下的中国企业的反感,使外国人对中信的赞扬无以复加。中信看上去就像是荣毅仁本人,有风度,有活力。

  荣毅仁多次在中信的会议上强调信誉的重要性:“离开了信誉,是搞不成业务的。你们知道我家过去是搞面粉厂的。面粉厂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我说一个故事。开厂的时候很不容易,刚开始没有多少钱,有一年发大水,小麦很潮,放久了有一股味道。我父亲就下命令,不能买潮湿的,都得买最好的。后来,市场上的面粉一比较,我们的最好。资本主义企业的信誉是很重要的,我们社会主义企业更要讲究信誉。”(见中信会议简报)

  平民情怀

  从荣毅仁史家胡同的宅邸到中信公司四层的追思室,从梅园的乐农别墅到八宝山的告别室,自愿前来追悼荣老板的人不绝。他们来送别荣毅仁,也是表达对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财富家族的尊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见把解放前中国民族资本家分为四种类型:绅士(如张謇)、买办(唐廷枢)、官僚(如盛宣怀)、平民(如荣氏家族)。

  荣氏兄弟从平民起家,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将企业发展壮大。因为来自平民,所以他们能够体恤下情,与众同甘苦。作为一方巨富,荣氏家族对公益事业大力支持,一生在无锡建桥百余座,同时修路办学,不遗余力。

  荣德生当年费巨资所修梅园秀美可观,竟然免费对游人开放,此种胸怀如今罕有人及。梅园开放后,小商小贩不绝,园中环境一度恶化。但荣德生认为自己能给他人带来生计,并不制止。

  1934年,荣德生六十大寿,捐寿仪6万修建宝界桥。桥宽近6米,长375米。荣德生曾说:“我一生惟一事或可留作身后纪念,即自蠡湖直通鼋头渚跨水建一长桥。他年我无锡乡人,犹知有一荣德生,惟赖此桥。我之所以报乡里者,亦惟有此桥耳。”六十年后,荣德生的孙子荣智建投资3000万元在宝界桥边另筑一座长390米宽19米的长桥,以解决老桥的拥堵。在文革中,荣德生的墓被毁。荣宗敬的守墓人说,现在荣德生的墓是空的。有传闻说荣氏族人因此决定不再在无锡投资实业,无论真假,当年红卫兵小将的卤莽行为伤害的肯定不止是荣氏家族。

  江南大学副校长王武曾因工作关系见过荣毅仁数次。荣毅仁的骨灰抵达无锡时,她曾去迎接。今年国庆节,荣毅仁回到无锡,王武还见到他,那时荣毅仁已经在吸氧了。有一年,江南大学整理荣德生的史料,荣毅仁派中信办公厅主任姚进荣送来个人积蓄两万元,陈文源等人编辑的《荣德生文集》,也是由荣家出资60万元出版发行。

  《无锡日报》的摄影记者顾祚维为荣毅仁拍过很多照片。荣毅仁每次回乡,都是顾来拍照。1993年,荣毅仁当选国家副主席,回无锡时,顾祚维再次给他拍了照。事隔未久,有朋友说在《人民画报》上见到了荣毅仁的照片,署名顾祚维。顾说不可能,他经常给领导拍照,领导用也就用了,不会留意到摄影师的名字。后来中信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是荣毅仁拿出顾的名片来特意嘱咐要署上名字。谈起此事,顾感慨良多,“一个国家副主席,竟然记得我的名字。”无论企业家还是领导者,能让平民百姓由衷赞叹,不易。

  张绪武和叶宝珊都说荣毅仁对下属包括司机、清洁工都很和气,没有架子。张绪武还提到他曾经多次到荣毅仁家吃过蹄膀,味道甚好,荣毅仁总是给大家夹菜,同席的中信现任董事长王军年轻,不用关照,顾自大嚼。

  参加悼念活动的部分荣氏亲属名单

  与荣毅仁关系商业身份

  杨鉴清夫人

  荣智健儿子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

  荣明杰长孙中信泰富执行董事

  荣明方孙女中信泰富科技发展部董事

  荣鸿仁胞弟

  荣墨珍妹妹

  荣智婉女儿

  马有恒荣智婉夫(马万祺次子)澳门新康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荣智美侄女曾任德国尤尼可公司总裁

  荣鸿庆伯父荣宗敬子台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董事长

  荣智权荣鸿庆子香港南洋集团董事

  荣智鑫长兄荣伟仁子爱卡电子创始人,方正数码非执行董事

  荣文渊荣智鑫子浩荣有限公司控股股东

  荣智谦侄儿爱卡电子创始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20871.html

更多阅读

荣毅仁:传奇中国企业家精神代表

  荣先生所开辟的道路与他传奇般的一生经历,正是中国近代史剧烈变动中不朽的企业家精神的反映  荣毅仁先生离我们而去。在他开辟的道路上,中国的企业家正在继承他所具有的企业家精神,沿着建设中国卓越企业的道路继续前行。经济学

荣毅仁: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一个缩影(二)

  1912年,北洋政府在北京召集第一次全国工商会议(时称“临时工商会议”),各地代表百余人,荣德生是无锡四位代表之一。他在会上提出“推广纺织业案”(指出“今日果能兴办一万锭子,即添百万营业,塞百万漏卮,并养一千男女苦工,实中国商业兴

荣毅仁: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一个缩影(一)

  2005年11月12日,荣毅仁的骨灰在无锡市马山华侨公墓安葬。这块墓地是荣毅仁的长子荣智健十多年前就买下的,距离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和伯父荣宗敬的墓地三四十公里。  “荣毅仁是我的第一个‘首富’,当时我对他是不是国家副主席不

荣毅仁:一个时代的句号

  中国唯一被三代领导人以“老板”相称的富豪——荣毅仁的离去,在某种意义上算得上是中国企业家的一代绝响了。  10月10日,2005胡润“中国富豪强势榜”公布,香港中信泰富CEO荣智健第三次登上榜首。而就在12日,有香港媒体在不起眼

声明:《荣毅仁: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一个缩影(三)》为网友给力侽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