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序言】一以贯之(3)



系列专题:《中国十年之真问题:舒立观察》

  -A:我只能说还算欣慰吧。第一,"财经观察"总是能保持独立的气质,也许与有些人的想法一致,也有可能与之不同,但是,无论如何,是我真实的看法,是"我们"的立场。第二,所有的评论虽然重心各有不同,但能够体现某种一致性。"一致性"是很难的。在《财经》创刊十周年的时候,王烁定了一个题目,叫"财经十年--一以贯之"。汪丁丁以及很多人都讲过,《财经》的特点是consistency。我觉得,写几篇好文章、做几篇好报道,这些并不难,难的是这么多年的一致性。汪丁丁在《财经》创刊十周年时说过,要完整地揭示真相,并且用一种正确的方法去表达真相,这是很难的。《财经》的十年就是这样一点点走过来的。回过头来看,坚持consistency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比别人强,而是说,要不断地学习,去提高自己。consistency并不是说,有一个简单的教条,可以处处搬来套用;也不是一种单纯的信念,只要"信"就万事顺遂,它是在找到了正确的认识框架和方法之后,不断学习和改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

  -Q:"财经观察"基本做到了这一点。另外,读者可能会好奇,"财经观察"的选题是怎么定的?

  -A:选题与每期《财经》杂志都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有时候会以《财经》的主体报道作为评论的对象,但更多时候与重点报道无关,有时甚至有意与其错开。总的来讲,在两周之内发生的事情很多,我们的选择无一不是紧扣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但与杂志报道有补充、呼应的作用,很难具体地讲每篇"观察"选题确定时的情形。

  -Q:每篇"观察"都有鲜明的主题思想,这自然是你的阅历、观察、思考的结晶。但是,我想知道,每篇的主题思想是如何突破那些大而化之的信念,直达事实和思想的深处的?

 第3节:【序言】一以贯之(3)
  -A:谢谢你的肯定。正如我刚才所说,选题经过了非常细致的筛选和深入的讨论。我自己在写作之前,会把所有能找到的相关资料都看一遍,所幸我们有互联网这一工具,使得熟悉背景的工作做起来相对容易了。我争取自己写作的时候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另外,我还要真诚地感谢很多同事的帮助,特别是遇到专业性非常强的问题的时候。很容易理解,在信息爆炸、知识分科越来越细的时代,所谓的"万事通"是不存在的。我得到了《财经》当时的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学术顾问汪丁丁、首席研究员陆磊等多位专家的智力支持;《财经》当时的助理主编、研究部主管编辑叶伟强等同事都给予了我很多专业上的帮助。法律、财税、农业等问题,也不全是我日常知识积累的重点,我之所以能迅速进入某一领域,也得益于相关的专业记者或主管编辑。所以,尽管是我署名,但是,"财经观察"是许多人智慧的结晶,这样说并非客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21122.html

更多阅读

第5节:【序言】一以贯之(5)

系列专题:《中国十年之真问题:舒立观察》  《何必讳言"不救市"》这篇文章是一篇非常有争议的社评。受到的批评,包括在互联网上受到的批评也比较多。首先,我很感谢大家的关注;其次,即使是有所批评,也很正常,也是我们应该承受和面对的。不

第4节:【序言】一以贯之(4)

系列专题:《中国十年之真问题:舒立观察》  -Q:你一再强调写作中分寸的重要性,特别是立论的分寸把握。可以具体谈谈吗?  -A: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俗话说"文如其人"。我这个人性子比较急,有的时候非常急;但是,我写文章又非常审慎。每一

第3节:【序言】一以贯之(3)

系列专题:《中国十年之真问题:舒立观察》  -A:我只能说还算欣慰吧。第一,"财经观察"总是能保持独立的气质,也许与有些人的想法一致,也有可能与之不同,但是,无论如何,是我真实的看法,是"我们"的立场。第二,所有的评论虽然重心各有不同,但能够

第2节:【序言】一以贯之(2)

系列专题:《中国十年之真问题:舒立观察》  -Q:我们常说新闻作品是"易碎品",现在让读者回过头去,重读这些文章,你认为价值何在?是否可以说,它提供了一种思想史,更具体地说是中国改革思想史意义上的史料?  -A:说是"思想史"之史料,可能过誉了,

第1节:肯定的力量(1)

系列专题:《从推销员到顶级CEO:肯定的力量》  【序言】  梦想有多大,人生就有多大  儿时,家里经济不宽裕,我的梦想是大米饭可以想吃多少就有多少。在那个贫困的年代,四代务农的家里虽然也有一点儿田地,但只靠父母的两双手,要养活我们

声明:《第3节:【序言】一以贯之(3)》为网友壹劍挑全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