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序言】一以贯之(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455879020592.jpeg)
系列专题:《中国十年之真问题:舒立观察》
【序言】 一以贯之 --关于"财经观察"的问答 -Q:杨哲宇(本书选编者) -A:胡舒立(《新世纪》周刊总编辑) -Q:《财经》是1998年4月创刊的,但"财经观察"出现得好像晚一些? -A:我记得是从1998年8月开始的。为了谈那年增长率"保八"的事,王烁让我写一篇评论。写好后,他希望我每期都写,后来就按他的要求坚持下来了。当时,《财经》全职人员只有四五个,我是主编,王烁是执行编辑,其实就是第一"大编"了。从那以后,他也一直是"财经观察"的编辑。 -Q:你是记者出身,对写评论有特别的偏好吗? -A:说实话,我很喜欢写评论。上大学时,我评论课的成绩就比较好,后来也很希望有机会写社论。不过,机会并不很多。我一直认为,写评论,特别是写社论性质的评论,是非常严肃的事情。"社论是报纸的旗帜。"在传统"党报"体系中,发表社论是相当重大的事情,对此观点我也是深以为然。所以,《财经》创办之初,并没有搞社论或是有社论意味的评论。8月那次尝试之后,我受到鼓励,就以个人署名文章的形式来写每期的准社评了,叫"财经观察"。这篇东西放到杂志的最后一页,也是想低调一些。 -Q:这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评了,有点类似香港《信报》早期社评的形式,由本人署名,对吧? -A:这是我们的一种探索,与传统社评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最初,《财经》是月刊,"财经观察"每月一篇,主要都由我自己来写。后来,杂志变半月刊,再办双周刊,节奏越来越快,所涉问题也越来越广泛,我就不可能从头到尾都独自操作了。最初,绝大部分还是我自己干,最近一两年,许多都是请记者或我们的经济学家起草后,我再来修改,你的编辑工作也值得肯定。最重要的当然还是王烁,他始终负责题材的选定和最后的编辑把关,十几年如一日。在《财经》内部,大家都明白,"财经观察"虽然由个人署名,但不是纯个人栏目。"财经观察"从确定选题到最后的发稿,有一套严格的程序。"财经观察"作为署名文章,一方面,具有个性化色彩,我有义务和责任将其做好;另一方面,缺点由我负责,成绩应该归功于大家。 -Q:今天再读这些文章,特别是处在当前这一你职业生涯的特殊时期,你有什么别样的感触吗? -A:它们应该是我担任《财经》主编11年职业生涯的一个侧面记录,很有意思。其实,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唤起当时的一段故事,可惜现在没有时间把它们全部写出来、串起来。在《财经》成立五周年的时候,就曾想过出一本书,叫《我与"财经"》,当时想把所有的"财经观察"背后的故事串起来。很遗憾,一直没有时间去做这件事情。十周年的时候,就更没时间去干了。但是,这件事情总有一天是可以做的。把每年的文章精选出几篇,再配上当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