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基的表现来看,李焜耀已经超越了他的老师“台湾IT教父”施振荣,2003年,明基实现销售额36亿美元,包括友达光电等在内的整个明基集团实现营业额70亿美元,而整个宏碁集团的2003年的营业额只有1662亿元新台币(约合52亿美元)。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明基已经是全球第三大TFT-LCD业者,也是全球第六大手机制造商。“标杆一定是索尼和三星”,在李焜耀看来宏碁已经不是明基的学习榜样,而对于三星,就算是一些小的细节,李焜耀也注意到了,“三星在美国市场用的是在美国出生的韩国人,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美国市场”,明基也开始在海外聘用一些在海外出生的华人来开拓当地市场。 在2003年年底巨资赞助欧洲杯之后,明基今年的营销费用进一步上升到100亿元新台币,也就是在明基的强势营销下,明基2003年的欧洲市场销售额增长了250%,这个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三星和索尼。 随着明基自有品牌的慢慢崛起,超越三星或者索尼对于李焜耀来说需要的只是时间,“机会一定有”,李焜耀说。 “他是一个无法拒绝人的人”记者:你跟随施振荣先生27年,他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李焜耀:我跟他沟通很多,他是一个无法拒绝人的人。他觉得不行就不回答,一般不会说这样不行、那样不行的话,大部分时间都很难看到施振荣先生发脾气,他是一个厚道、老实的人。他的优点主要是宽容和大度。人才都是比较难管的,好的人才一般都是想法很多、要求很多的,有才就会有脾气。他对人才的爱护和对技术的支持,我觉得都做得很好。 他特别注重人和,我想也是有利有弊:有很多人愿意跟他做事情,也有很多做不了事情的人也长在组织里面。 记者:施说自己是一个很好的探矿者,但是并不是很好的挖矿者。 李焜耀:这跟他的宽厚性格相关,也跟他太早做董事长相关。施先生很早就担任管理职务,没有机会深入做技术,他是探到好的东西就交给其他人去做,自己再去探其他的。全世界的企业家中比尔·盖茨算是比较特别,技术上的东西到现在也没有放弃。 记者:施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也遭遇了几次大的危机,你对此有何评价? 李焜耀:我觉得有部分原因是施先生经营方法不够。他30岁不到的时候就开始做董事长,做创业者都很孤独,所以他就去找IBM、HP的高级主管来宏碁上班,当时还去找了在IBM中职位最高的华人刘英武(当时主管IBM的软件部门),他希望能够吸收这些公司的特长。 但他们过来之后文化冲突很厉害,同我们这些在宏碁做了10多年的人冲突很厉害,施先生希望能够借鉴国外公司的经验,吸收他们的管理,事实上并没有带来足够多的好处。 在国外大公司工作的人,是要靠很多人才能做事情。比如IBM,它的系统构建很严密,你只要做一个点上的事情就可以了。而宏碁当时还缺很多东西,所以他们来了也不一定做得好。 记者:你跟施的管理风格有何不同?李焜耀:施先生在20多岁开始创业的时候就一直是董事长,没有更多时间到一线工作,基础的历练就很少;而我历练的时候很多,做过研发,管过生产。 我的个性现在还是很强的,我很难忍受灰色地带。觉得该沟通的就沟通,不能沟通的就找其他的办法,实在不行就摊牌,总之是一定要解决。而施先生是碰到问题就先放着。 记者:在施看来,公司里最重要的是员工,你怎么看? 李焜耀:施先生其实后来也有修正,原来过分强调员工。我们现在都是上市公司,股东都有几万人,很多外国基金也在参与投资,所以要平衡。从我来说客户一定是第一的,只有做好了客户的工作才能有办法去回馈给员工和股东,员工和股东很难说是谁先谁后。 记者:台湾的儒家文化保留得很好,这对你有什么影响? 李焜耀:东方文化主要是中庸之道,很多事情都不能过分追求极端。而在西方企业家中,从企业的经营方法来看,我还是比较佩服只争第一、第二的杰克·韦尔奇,在大型企业的经营和人才的培养这些方面他都是典范,他在GE做了26年,他也知道怎么去满足资本市场。我也见过很多GE的主管,他们的能力和诚信都是相当好的。
“做手机和液晶他都是怕怕的”
记者:从明基和友达光电的成功来看,你国际化要素组合的能力非常强。
李焜耀:我早期在公司里从技术的角度对市场、对使用者的行为都比较好奇,所以就看了很多书,最近我还在看很多中亚的书。然后不懂就问,这样就知道哪些路径是不能走的。 还有用人是很重要的。坦白地说:很多董事长很孤独,最大的问题是增长自己的人脉。但我不懂就多问。 记者:从友达光电的发展来看,当时做这样的投资决策是很冒险的。 李焜耀:通常有5到6分的成熟条件就可以开始做了,很多事情没办法在当时想得那么清楚,事实上我也没有把握液晶和手机能够做到那么大的规模。 记者:这是否也是你跟施的一个区别?李焜耀:其实我们说要做手机和液晶他都是怕怕的,提醒我们一定要小心。赌的成分一定是有的,但是我们都估算好,不会拖垮公司。这个是不断的学习过程,什么事情都弄清楚了再做,那样会太慢了。 记者:从一开始工作到现在,明基国际化的架构搭建好了吗? 李焜耀:我觉得最难的就是国际观,要从一个中国人的公司转变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司,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现在很多华人在美国念大学,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机会,三星就用了很多在美国出生长大的韩国人。打破这个国际化的围墙之后,外面就是一个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