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在北大召开的“2006创业中国高峰论坛”上,2005年中国富豪榜的“黑马”富豪严介和突然表示:“今年的富豪榜上,不会再有我的名字了。”说这话时,他的神态还挺轻松。严介和声称,自己将辞去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一职,而对他财富的计算今后也应该变变了。
社会舆论对其致富之道的质疑,一直让严介和烦恼。
在2004年的胡润中国百富排行榜中,严介和的资产还是15亿元;到2005年,却突然飙升到了125亿元,跃居富豪榜的第二位。从此,严介和从幕后站到聚光灯下,来自社会的猜测与抨击接踵而来。
原是江苏淮安一名高中语文老师的严介和,1987年下海经商;1992年,因为承包南京绕城公路建设净赚800万元,从而挖到第一桶金;1995年,他组建了太平洋建设集团。然而,他的财富故事却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获得赞誉。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实行银根紧缩政策,地方政府财政紧张,严介和推出了先垫资、后付款的BT(建设—移交)模式,这和地方政府的需求一拍即合。到2005年年底,太平洋建设集团签下的BT模式订单已超过2700亿元。
同时,严介和还把国企并购与BT模式捆绑起来,到2005年年底,严介和收购了31家国有企业,涉及资产总额达60亿元。而人们的质疑是,严介和的财富到底是谁的?
事实上,在“黑马”事件之后,严介和一直在媒体面前保持着高调反击的姿态,此次宣布离开董事局主席的职位,他也说得十分干脆,“我今天是第一次对北京的媒体说这件事情,我们一直封闭了20天,5月1日,太平洋召开了董事局扩大会议,我已经辞去了总裁职务。”
高调反击只是表象,严介和关心的是如何走出媒体的关注,如何让自己“长治久安”。至此,中国富豪榜成了他的累赘。
不堪舆论重负的严介和,正悄然稀释着自己家族的财富,且幅度惊人。他自称的稀释路径是这样的:“我们今后只控股25%,一下子让出了自己原有90%的股份,然后由外来新的经营层重新分配,至于高层、中层、基层老员工怎样分配,我就不参与了,都是他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