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力》
的英雄虽然是形式化的“改善运动”,但要是能知道企业是如何死去的,就能找到应该做的事,要是能掌握PSA,你就能成为拯救企业的英雄。 在现在不可预见的未来,要想成为胜者,必须进行战略思考。当然,这种技巧不是轻易就能掌握的。 首先要找到问题点在哪里,其次要考虑解决那个问题需要做什么——只有这种自己找到答案的方法论才是问题解决法,也就是PSA。现在,在书店的商业用书柜台,与PSA有关的书随处可见。虽说如此,PSA也不是突然就出现的。那么,PSA究竟是如何被系统化的呢?
![第8节:日本人不擅长的PSA(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490147540764.jpeg)
1?2?1日本人不擅长的PSA 日本的商业人士最欠缺的能力就是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的“问题解决技巧”。为了解决问题,首先要正确了解自己的公司或事业、工作中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对这个问题反复提问,而且是要易于得出答案的提问。这样一来,问题的本质原因就会明了,也就导出了解决方法。怎么样发现问题,怎么样提问,怎么样回答——这种能够找出解决办法的技巧就是PSA。然而,日本人却很不擅长这个PSA。 其实,日本人也并非欠缺掌握PSA的资质。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是因为过去日本企业的制造部门一直实行的是QC(质量管理)、TQC(综合质量管理)、ZD(zero defect=零缺陷)运动、或者VA(价值分析)/VE(价值工程学)。 QC或TQC原本是自AT&T(美国的电话通信公司)等美国企业开始进行的质量开发、保持、改善的手段体系。ZD运动起源于1962年美国的马丁公司,该公司在接受国防部的导弹制造合同时,尽管交货期缩短了两周,可是他们却准确无误地完成了导弹的制造。在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削减费用的VA/VE,其发源地也是美国。 总之,这些质量改善运动或生产力改善方法都产生于美国,然而为什么作为发源地的美国忘记了这些,而它们却在劳务费上涨、日元汇率升高、生产力迫切需要得到有效改善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生根了呢? 例如,我过去曾经工作过的“日立制作所”,就曾举全公司之力开展ZD运动。像举行年终庆典那样,在厂长或总经理面前召开案例报告会,其目的就是要彻底追究产生缺陷的原因,尽可能追究到本源才停止。这种寻根究底的做法,就是及时清除库存、极力追求合理化的“丰田汽车”的“看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