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人生迷途导航书:与自己的生命对话》
如果这些抱怨听起来有点老调,那是因为这些话早就有人说过了。20世纪60年代的柏克莱,所有人对这些看法均奉行不渝,而我也千方百计想要把它当成自己的想法,其中理由我现在才看分明。不管我的怨言是否多少有那么点道理,这些想法只是变成我离开学术圈的借口,用来当台阶下,给自己方便的理由。 我之所以离开的真相是我害怕——害怕我无法胜任成功的学者,害怕我的研究跟出版物永远也达不到学校的标准。这些忧虑一点都没错——不过我花了好多年的时间,才有能力对自己承认。就算我再怎么努力,再怎么加油,我就是欠缺一个优秀学者应有的资质,而继续待在校园,只是硬要将黑的变成白的,否认这个事实而已。 学者得在前人聚积的知识上建立新知识、订正它、推论确证它,将它发挥到极致。我每碰到一个题目,老想要用自己的想法思考,不喜欢受其他人已经先说过些什么过分影响。如果你逮到我私底下在读书,最有可能是小说,或是诗集、推理小说,要不就是无从归类的散文小品,不太可能是跟我当时写作内容直接相关的材料。 我想我这个习性是有一些好处的:帮助我保持新鲜的思考,从多元观点看待生命带给我的许多刺激。这个习性也不乏有其短处:某种程度的懒惰,缺乏耐心,对于在这些领域已经有一定建树的人可能缺乏应有的尊重。

然而不管这些是好处还是坏处,这些就是我的个性、限度及天赋的真相。我不太能够以既有的发现为基础,继续深植加强,我比较擅长自己创造;慢慢探索一个题目我不太行,但我经常一股脑儿跳进深水中,看看我是不是游得动、发挥得了;要我列大纲我做不来,我会写着写着到了死角,然后又从里面打开一条活路;紧抓住逻辑的线路讲道理我没办法,但我可以从这个比喻跳到下个比喻,借用寓意表达我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