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把如今的自己 第12节:第二章 如今我成了自己(6)](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490586320676.jpeg)
系列专题:《人生迷途导航书:与自己的生命对话》
宇宙万物皆有其本性,既蕴藏潜能,也各有其极限,每天都跟周遭事物互动相处的我们,应当非常清楚这个道理。拿做陶来说,这个工作并不光是陶艺家想把陶土做成什么样子,陶土也会透过陶艺家的手,告诉他什么可行,什么行不通——如果他拒绝聆听,只会勉强做出丑样子的成品,还可能一碰即碎。建筑工程要从材料上观察得更多,如果工程师不尊重钢铁、木材或是石头的本性,造成的失败不仅是美学的问题,如此造成的桥梁或是房子,极可能有倒塌的危险,置人类性命于旦夕。 人本身也有天性,其中包含潜能和限度。如果不先探究你所运用的材料就贸然寻求个人志向,那你架构在自己生命上的成品只会丑态毕露,危害你自己和身边某些人的性命。为求实践最高价值而“勉强装出”某种样子并非美德,这样的行径也非实现自我之途。这是无知,有时是自大傲慢,企图置本性于不顾,而这么做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 自我得往真正的自我里去求,不管它是否跟我们认为自己“应有”的样子相符合。唯有如此,才会找到我们积极寻觅的喜悦,同时也会找到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来服务人世。真正的志向结合了自我和服务,就像毕克纳毕克纳(Frederick Buechner),美国牧师、作家。——译注所说:“它是个人最深的喜悦与世界最深的需求接轨之处。” 毕克纳的定义始于个人,接着朝世界的需求移动:他的说法充满智慧,志向并非始于世界的需求(那可以是任何一切),而是发自人类自我的本性、发自带给自我喜乐的源头,而这深刻的喜乐则源于我们体会到,我们活在这人世间,是为了实践上天赐予我们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