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读中国经济迷局:中国这些事儿》
在有医疗保障的前提下,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如何不断提高,使我们排队稍微短一些,而不至于找朋友、找关系才住得进医院,要想办法调动目前公立医院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要把市场打开,让社会性资源进来。我们强调存量的革新,还要加强对增量的吸引和鼓励,才有可能使得我们服务的总供给能力上升,满足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这两个完全可以结合起来。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我国将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首次实现医保的全覆盖。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增幅为50%,并逐步提高政策范围内的住院报销比例和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另外,城镇职工或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逐步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逐步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医疗保障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医疗保障应是全民之福。 嘉宾刘国恩:在计划经济中,很多贪污浪费和徇私不断产生。当把权力和钱都给一个机构的时候,我们得到的结果与我们的预期是差很远的。那么在医疗服务上,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个人没有办法和医院、医生博弈,我看一次病你要宰我,易如反掌。你宰了我,无非损失一个消费者,而且我无法和你谈判,因为我不是专家、不是学者也不是医生,也没有谈判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把个人问题能够扩展到人群层面上,我们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百万人、一千万人、一亿人,是十三亿中国人。通过建立全面的医疗保障,我们把个人问题升级到人群问题,我们谈的是代表人群的保障计划和医疗保障机构,和公方谈判,我们的力度就大了。我们有时间、有空间,还有专业化的队伍,可以提前安排。 老百姓和医生、医院之间的博弈变成了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生、医院博弈的时候,个人承担的风险就小多了。我来看病,我不需要交钱或者我只交我的部分,医保买了大头,你给我做什么工作不做什么工作,由医保机构来谈判。风险全部从个人头上上升到集团人群的基础上,这就是现代医疗保险的精华所在。

2009年8月,卫生部、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基本药物制度将在未来数年内在全国推开。从《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中,国家对基本药物的定义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则是对基本药物的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监测评价等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目前我国已经上市的药品超过16万种,此次基本药物目录共挑选出了307种。 2009年中国每个省份要在30%的政府建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到2011年,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到2020年,全面实施规范的、覆盖城乡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