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读中国经济迷局:中国这些事儿》
第六章 老百姓:咱幸福吗 新医改能否终结看病难、看病贵 199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经过5年的发展,到2003年6月底,中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已达到1?0094亿,全国98%的地区启动医疗保险制度。同年,全国还开展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历经3年的酝酿和争论,2009年4月6日,新医改方案终于尘埃落定。回归公益成最大亮点,但方案中诸多市场化因素的存在甚至强化更是夺人眼球。历经数年博弈的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能否融会贯通? 嘉宾刘国恩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小组特聘专家,北京大学中国医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在医改方案里,从原则到细则都在体现两个东西。一个是强化政府的职责,同时,再想办法动员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一个产品、一个服务的公益性就是看它是不是能够惠及更多公众的利益,或者说公益性就等于公众受益或者老百姓是不是因此得到实惠。如果我们有任何的办法和途径,能够使老百姓获得更多的利益,我认为这就在促进公益性。反之,不管是以什么手段,如果不能增加老百姓的受益程度,那它就没有促进公益性。
![第35节:老百姓:咱幸福吗(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495971422731.jpeg)
公益性,简而言之,就是让公众受益。但如何让公众受益最大化,市场与政府到底谁是主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疗市场发展是以市场为主导,还是以政府为主导,过去若干年一直存在争论,政府派认为医疗市场是一个市场失灵的市场。很多人认为人们在消费医疗服务很少考虑价格因素,往往是越贵的越消费。在有限医疗资源的情况下,价格因素变得无足轻重。因而,在医疗领域,市场竞争里最重要的手段——价格失灵了。市场失灵,就需要政府合理有效地介入。 嘉宾刘国恩:医改执行过程中确实需要解放思想,探索新的路子,比如说所谓加强政府的职责,就是政府在维护国民健康、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层面上要加强。政府在这次医改方面做了非常明确的界定,把它作为中国这个阶段发展的目标,要为每一个人建立一个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的保障体系,这就是在强化政府的职责。并且这个保障的路径是通过政府机构、个人都能够充分参与和贡献的社会性的保险机制来完成,而没有简单地通过税收建立免费的国家福利模式来完成。如果按照免费的国家福利模式,第一,财经吃不消;第二,会给大家一个误导,以为这个东西是免费的,就不会去珍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