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读中国经济迷局:中国这些事儿》
第二个层面,新加坡这些公司主要不是资源类的公司,它是一个中转公司。比如新加坡有很多油库炼厂,又处在印度洋、太平洋和我们南海交界的马六甲海峡,很多的码头资源都可以使用,是一个很好的中转资源配置基地。所以我觉得中国的石油公司是从资源优化配置角度来考虑购买的,可能跟战略和军事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商业利益是最主要的,因为它能够最优化地配置资源。
![第25节:面对危机的中国(19)](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50004600305.jpeg)
因为我们是后来者,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这并不奇怪。在很多人看来,最大的风险还是来自政治方面。如何应对潜在的政治风险,高度考验着中国的智慧。 嘉宾李晓宁:我还是坚持那个观点,石油跟政治有很大关系,而且跟这个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有很大关系。比如中亚这个地方比较贫穷,一旦打出石油就有可能卖钱,把油卖给谁不卖给谁,这就成了很重要的问题。比如非洲。要使中国人跟当地非洲人一起繁荣,绝不是我到你家把油全抽走,付你一点廉价的工资,廉价的地皮费,最后卖一个好价钱就走了,一定是一起繁荣,跟原来的老牌殖民主义的掠夺性质绝不一样。 嘉宾韩晓平:无论是非洲还是中东,当地的部族非常厉害,我们现在光考虑跟政府有很好的关系,并不能保证我们在当地的利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跟当地部族搞好关系。 剑桥能源研究协会(CERA)董事长丹尼尔?尤金(Daniel Yergin)这样形容现在的石油市场,“石油与地缘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其他任何原材料所无法企及的。这一点在中东、俄罗斯、中国、拉美……乃至世界任何地区都可以得到证实”。今天,石油的威慑力早已超出了能源版图,在政治版图上,这把“双刃剑”也格外刺眼。石油不仅是“财富的血液”,还是“政治的血液”,石油流向哪里,流了多少,都蕴藏着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政治博弈。石油问题,已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球性地缘政治问题。 除去地缘政治,以及商业环境这些显性因素之外。在西方社会看来,中国油企的拼命海外扩张,还蕴涵着一个极大的风险,那就是新能源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对于新能源技术的重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位置。英国《金融时报》就指出,“中国石油企业今天真金白银收购的资源,到时候将一钱不值”。 嘉宾韩晓平:如果买的油太贵的话,未来可能有比较大的影响。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全球都会减少对石油的需求和依赖,特别是美国。美国最近公布汽车法案本来是到2019年实施的,奥巴马提到2016年,在他任期内必须完成的目标——全美所有的汽车一加仑跑35?5英里,折成我们的标准就是百公里油耗6?625公升。这是非常低的,这就意味着可能现在美国所有的车都做不到。但是如果要采取这个标准,美国很多车都必须用插电式的混合动力汽车,或者电动汽车。这一旦普及以后对石油需求的强度就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