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方面统计,已有上万名“海归”在全国60多家创业园区创业,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达5000多家,年产值达100多亿元。
进驻创业园有了门槛 前不久,几名从英国归来的留学生带着一个环保项目来>到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想入园孵化,却被告知,入园前该项目需要通过评审,并要进行答辩。几名留学生有些疑惑,早就听说海归派是国内抢手的“香饽饽”,怎么入园还有门槛呢?创业园副主任柳阳的一番话让他们释然:尽管创业园给海归们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创业毕竟是有风险的,通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有利于留学生更充分地了解项目的技术含量、市场前景和发展方向,提高创业成功率,避免无谓的投入浪费。 入园前要进行答辩,这是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实行的一项政策。柳阳告诉记者,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是全国最早设立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区之一,现有留学人员企业195家,累计注册资本4.6亿元。在成立初期为求规模迅速膨胀,对入园企业可能会不加选择,但现在已经到了重数量更重质量的阶段。比如2004年以来申请入园的留学生企业有32家,最后通过评审的只有22家,有近1/3的淘汰率。 初次创业成功率仅22%也许没有哪个国家会像中国这样给海外归来的学子如此多的优惠条件:户籍、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申办企业手续简化、各种创业启动资金等等。然而,创业毕竟是创业,海归创业亦艰难。 青岛赛尔环保有限公司董事长范迪早年留学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1997年回国创业。他告诉记者,留学生回国创业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起初是遇到资金、技术、销售等诸多难题,企业陷入困境,创业者信心不足,打了退堂鼓;第二阶段,经过一定的调整和适应,企业迎来转机;第三阶段是完全融入当地市场,企业进入快速和稳定发展阶段。他认为,留学生出国前往往都没有从事过企业管理工作,加之出国时间长了,回国之后有一段不适应或者所谓的“休克期”,如果不能顺利度过这段时期,创业失败很正常。而一项权威调查显示,海归的初次创业成功率为22%,这个数字也并不比国内其他高层次人才创业成功率高多少。留德博士、青岛隔而固减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学军认为,留学生带回的绝大多数都是高新科技项目,一些留学生包括政府都想当然地认为高科技等于高利润,实则不然,这样的项目研发投入大,想要产业化并且赚钱很不容易,高科技往往意味着高风险,从银行贷款很难,而目前我国在风险投资方面措施并不健全,因而留学生创业初期特别容易遇到资金难题,一些留学生往往会因此感觉水土不服,抱怨国内创业环境差。
柳阳告诉记者,每个创业园区内都有不少孵化不成功因而“毕不了业”的留学人员项目,一年间已有8个项目离开了他们的创业园。这些项目,有的是因为研发不成功,有的是销售不对路,尤其是留学人员往往缺乏对国内市场的充分了解。 看自己适合做什么 有关工作人员认为,回国以后,一些“海归”们或多或少存在浮躁心态,想一口吃个胖子,这直接影响了海归们创业的成功率。但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海归们的观念正在转变。 曲少华在国内是外语系毕业,后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改攻计算机和国际贸易,1994年回国后创办了一家计算机工程公司。几年来企业发展势头不错,但是曲少华深知自己在专业技术上存在先天不足,她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开拓市场上,同时不断吸引国内研发力量加盟。近几年她利用自己在市场开拓上的优势,开办了一家医疗器械公司,还为浪潮集团做代理,并准备利用自己的英语特长开办一家英语培训学校。曲少华告诉记者,创业仅凭一腔热情和海外经历是不够的,适者生存,创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看自己适合做什么。 “海归”光环未被忽视 尽管海归头顶的光环没有从前那么耀眼,在投资创业、招聘人才等方面,如以前那样过于重视是否有留学背景的现象已经很难再现,但海归的热潮并未因此消退。青岛市人事局副局长、青岛市留学人员协会会长惠新安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青岛市归国留学人员已有千余名,2004年已引进留学人员100多人,而且每季度以30%的速度递增。他认为,山东优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潜力,必然吸引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来鲁发展。据悉,目前山东留学归国人员已有6000多人,每年以不同方式来鲁服务的海外学子近1000人,出现了一批留学人员高新技术骨干人才,形成了一批留学人员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
有关人士认为,海归派并非从此不再“吃香”,他们仍然是高科技以及国际间商务合作领域的宠儿。但并不是所有从海外回来的人都能如此。他们应当具备三个条件:一要确实学有所成;二要观念转变,有艰苦创业的准备,不能急功近利;三要心系祖国的发展,把自己的创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