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29日,我个人总投入逾50万的第一次创业,以延续意义丧失宣告结束。
商业残酷,因为一个也不能少
2001年7月,我因实在不愿忍受“虚度光阴”的痛苦,毅然拿出所有积蓄和朋友开>了一间培训公司(9万元)。
2001年10月初培训平台搭建初见端倪,帐面开始出现第一次告急,而业务体系磨合中千呼万唤也不见效益,合作的朋友开始慢慢地感到恐慌了,10月底第一个股东宣告“出逃”。
在我“从自身最好做起”的行为意旨指引下,2001年10月30日第一单培训生意落户于我。单很小,小得无法鼓舞公司的任何一个人,当然就更无法改变公司的被动局面了。接下来的事情则更加的让人觉得尴尬,同事们置身于业务面前的心不在焉和无所适从,让我从心里感觉到一丝悲凉。我隐隐感觉到公司开始陷入人才、资金匮乏,以及文化无序引发的“低效低能”怪圈,若不是那破产后的危机感,以及貌似繁荣的行业景观像两把悬在头上的双刃剑似的督促着我,我真想就此放弃。
成功创业,光“自身做到最好”还不够
11月中旬,对恶性循环和被动局面已深恶痛绝的我,一厢情愿地抛开资金与人才压力,毅然决定与一家美国MBA辅导公司合作组织公开课,我决心玩通培训事业运作。
那次公开课名称叫“世纪新白领实效培训”,总投资超过5万元,市场反应非常之好,但却由于“价格高”和“没证书”的原因最终未能启动,于我的事业运作则可谓是雪上加霜。尽管如此,我也没有因此却步培训事业,通过再三思索我决定引入资金创新事业格局。
准合作伙伴在珠海发展多年,是一个能干的女人。经过几次的彻夜长谈,双方的感受可以说非常之好,我们碰撞出了很多的新思路。
真是应验了“好事多磨”这句古话,那次合作最终还是没能成功。导致投资合作流产的导火索是1月15日国内股市的崩盘,超高的套现成本让她犹豫了,最后她提出退出合作。
2002年2月1日,我把仅剩的钱发给仅有的三名员工提前宣布放假。我自己则每天16个小时守着空空的写字楼开始尽最后的本分:在坚持“从自身最好做起”的精神指引下,努力创新课程,以备战来年。
欠健康,所以失败
过年那段时间的忘我辛勤耕耘,让我的事业在2002年开了一个好头。年后工作访谈时,局内局外人之于我的事业都感受到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势”,一个相交甚笃的朋友借给我7万元,西北某名校也正式接受了与我们之间的品牌合作。
可能是自我感觉太好了,我倾尽全力推出了“极限职业人素质与技能修炼”系列互动讲座,选择的信息传播渠道依旧是《深圳特区报》,其势真可谓不弱,“只打雷不下雨”的结果则让人寒心至极――血本有归,但归来的数额却难尽如人意。
“极限职业人素质与技能修炼”课程的失败并没有让我灰心,但却击碎了仅存的合作伙伴和同事的信心防线。他们都心灰意冷地离开了我的事业,导致我的事业暂时失去了延续意义。
后记:回首历时8个月的高级人才培训创业,心中着实感慨万千。知识经济分析员兵败创业,这结果总难免让我的朋友们觉得有些尴尬,但我则不太以为然。因为我觉得创业失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首先,商业的规则不是某个人能轻易改变的,商业是一门实践学,资源组合和资源应用是其核心内容。成功运作需要其中的文化、资金和人才资源等要素,最起码达到一个基本健康值,我未能拥有这个基本健康值,所以我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