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创业的时代。海归博士、下岗工人、大学毕业生、家庭妇女等等,无不卷入创业大潮。除了资金、技术、市尝环境等硬件外,创业者自身最宝贵的软件素质是什么?
2001年归国创业,用在澳大利亚自主研>发的多晶硅薄膜专利技术与中方股东共同兴办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的海归博士施正荣,接受记者采访时,结合自身经历,把它概括为“自信、控制、沟通”,给人启发良多。
自信――创业的关键
施正荣当年归国创业时,有许多人不理解,认为他所拥有的太阳能技术太先进,在发达国家才有用武之地,而在中国当前经济粗放型发展阶段没有前途。
施正荣却坚信自己的专利对发展中的祖国大有裨益。他说:德国等太阳能利用先进国家,已发展到居民购买太阳能屋顶发电系统,安装在住宅顶层,白天把生产的电能卖给并联电网,晚上再把电买回来;居民已从电能的单纯消费者,变成生产者+消费者,而我国利用太阳能发电几乎是空白。人多资源少的国情,决定了太阳能发电在中国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因此毅然决定回到祖国开创太阳能发电事业。
2002年7月,尚德公司第一条10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投产,今年公司的生产能力将达到50兆瓦,2006年之前要实现100兆瓦的生产能力。3年多时间里生产能力翻10倍,充分说明了太阳能发电事业在中国的光明前景。太阳能发电还引起了我国高层领导的关注。据了解,国务院已成立国有战略能源研究小组,温家宝总理担任组长。这个小组委托清华大学做专题研究,研究人员1个月前悄悄来到无锡,实地考察无锡能否成为我国屋顶并网发电的试点城市。
施正荣博士说:我记得在哪本书上看到过康熙皇帝的话:一个人决定做一件事不容易,决定不做一件事同样不容易。我要是没有充分的自信,就不能赶上我国太阳能发电事业的春天。因此,我觉得自信是创业者的第一要素。
控制――创业的利器
施正荣认为:自信是解决理念层面上的问题,控制是解决操作层面上的问题。控制包括对内(企业)、对外(市场),但最重要的还是对自身的控制。
虽然顶着海归博士、国际光伏(光生伏特效应)领域著名科学家的光环,但企业是靠实绩来说话的;实绩尚未彰显的阶段也是一个创业者最容易被怀疑的阶段。施正荣介绍:他经历的这个阶段主要是在2002年。这年3月,他到无锡创业已经8个多月了,可是生产线还未投产,产品尚未问世。当时有人对此产生了怀疑:洋博士行不行?这个厂会不会搞砸?施正荣认准一点,什么也不说,行动和成果最有说服力。当年9月,第一条生产线调试一个月后,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就超过了对董事会承诺的14%,对技术怀疑的声音消失了。接着2003年2月到6月,尚德太阳能电池和电池组件赴德国、荷兰、日本参加4个国际新能源产品展销会都大获成功;又实现了对南非的首次出口。当年销售完成1.3亿,利润超过1000万,这下对产品市场怀疑的声音也消失了;而今年销售预计将完成8个亿,实现一次大突破。
除此之外,施正荣还特别注意对成本的控制。他说,如果成本扩大和公司扩大成正比,企业还是会垮掉,因为盈利能力没有增加。而控制成本的最佳方法是创新。施正荣告诉记者,到现在为止,他这个董事、总经理还在花30%―40%的时间做技术,以保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
沟通――创业的桥梁
施正荣说,自己虽然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因为出国已经10多年,刚回国时对有些事情还是不太适应。譬如,在国外,除了周末朋友间相聚外,没有许多商业应酬。刚回国时,对一周有4-5次应酬,中午陪了人,晚上还得陪人吃饭颇感头疼。后来才渐渐明白,这也是和相关部门沟通的一种方式。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他发出忠告:技术型的创业者一定要摆脱传统知识分子清高、惟我独尊的弱点,才能胜任创业者的角色。
说到沟通,施博士特别强调和客户的沟通。他认为,和客户的沟通是一门学问,但前提是坦诚。他举例说:假如公司昨天给客户发货,今天发现那批货中有质量问题,就有两种处理方法。其一是不吭声,等客户发现后再作主张;其二是主动通知,同时告知补救方法,并承担相应费用。一个想成功的创业者必须采取第二种方法,否则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客户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