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力:卓有成效的行动指南》一



第一章

透视行动力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

1.理解“效率”的真正含义;

2.了解“行动力”的含义及其意义;

3.了解高效率的敌人;

4.了解行动力系统的构建基础;

5.了解练就行动力的基本原则;

6.概括了解“行动力”四步练就法。

第一节  为什么努力却没效率

周清在某服装生产企业任职,两年前晋升为品牌总监。从上任那天开始,他就陷入了千头万绪的忙碌之中。品牌部在公司已经诞生3年多了,虽然几易主管,但是该部门的运营状况始终非常糟糕。

表面看来,品牌部的所有职员都坐在同一间办公室,可是,谁也监管不了谁,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彼此在忙什么,自己应该忙什么。周清陷入了同样的困惑之中,虽然他很努力地试图改变现状,但事与愿违。他常常召集部属开会研讨,可讨论的主题总是细碎而散漫,经常演变为毫无意义的“抱怨会”,会议没有达成任何有效成果。

近期,他向董事长递交了辞职申请。董事长询问他理由,他颇有几分失落地说:“公司给予品牌部的方向太不清晰,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做什么才是对的。”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他的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告诉人们:并不是越忙越有效率。因为没有目标为指引、没有结果为导向的忙碌不产生成果,是没有效益的,它甚至造成了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效率”是个人和组织常挂在嘴边的词语。通常,人们以为效率就是做事的速度足够快。可是,快就有效率吗?效率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率?

这正是行动力理论和实务试图解答的一系列问题。行动力研究的主题是:如何使个人和组织的行动更有效率。

在系统阐述行动力理论和实务之前,请允许我描述时常发生在你我身边的以下现象:

令人沮丧的现象

现象1:分身乏术

早晨,被闹铃从睡梦中惊醒的那一刻起,你的一天就被步步紧逼的时间之钟追赶着:狼吞虎咽地吃完早餐,匆忙将孩子送往学校,然后赶上公交,一路上,交通堵塞,车缓慢地挪动,你心急如焚。所幸的是,你赶在迟到之前来到公司。之后,你便被无数琐碎却急待处理的事情包围了。上级的命令,下级的请示和汇报,同事的请求,部门会议,不断响起的电话铃声,客户的抱怨和投诉,供货商的催款通知,经销商乱糟糟的订单……你发现,或许只有分身出三个自己,才足以应付这么多事情。

堆积在眼前的事情多如牛毛却杂乱如麻,你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直到下班,你还没有完全处理好所有事情。于是,你不得不将工作带回家,牺牲掉本应该陪伴妻子和儿女的时间。因为急于完成任务,你几乎是用一种应付的方式处理掉剩下的“包袱”。你拖着疲惫的身心来到卧室,透过窗帘的缝隙看到外面漆黑的夜色,妻儿已经入睡。

现象2:越忙越空虚

你的生活和工作被永远做不完的事务包裹着。从早到晚,没有停歇的时候,甚至在假日,你还要抽出时间来处理事情。在旁人的眼里,你是“大忙人”。你发现,自己的时间根本不受自己控制,许多双无形的手牵引着你的行为,你变成了时间的奴隶。

有一天,你静下心来,为工作和生活做阶段性总结的时候,你一下子迷茫了。因为突然发现自己虽然每天异常忙碌,可是不知道究竟在干什么;你所做的事情和自己的理想没有关系;你为之付出的根本不是你想要得到的。犹如一只在茫茫海洋中拼命游弋的海狮,失去了方向感,不知道出路在何方。你因此觉得格外空虚。

现象3:拖延的习惯

你在上班的路上思考一天要做的事情:上午,你要完成一份策划书,下午,你要成功约访五家客户。

你一到办公室,看到办公桌上文件堆得乱七八糟,于是动手整理办公桌。二十分钟过去了,办公桌整理得非常干净,虽然策划书还没有开头,但你已经觉得很有成就感。现在有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该着手写报告了。你把纸铺好,拿起笔,忽然瞥见昨天的晚报,内容非常精彩,有一个话题关系到NBA大牌球星的转会。于是你禁不住诱惑,把报纸拿过来,又花了二十分钟,把报纸的内容看了一遍。“报纸看完了,一定要写策划书了!”你告诫自己。这时候电话铃声响起,你接起电话——这是一个客户投诉电话。处理这个电话又花费你二十分钟。经过了投诉事件,你的脑子现在乱乱的,而写策划书需要头脑清醒,你决定去休息室抽根烟。一进休息室,发现很多同事都在聊天,聊天的话题正好是你感兴趣的,你不知不觉多待了一刻钟,你想,这下报告真的要写了。结果一看表,距离11点的部门会议只有15分钟了,反正这15分钟也干不了什么了,干脆明天再写吧。

现象4:过度提前的等待

总公司CEO将于明天上午10点来分公司出席重要会议。CEO将他的行程交由秘书安排。为了不延误时间,秘书在时间上增加了提前量,打电话给分公司负责人,要求接待人员务必在9点半之前到达机场。分公司负责人接到秘书的电话,感到此次会议非同一般,于是也增加了提前量,通知行政主管安排接送人员必须在9点前到达机场。行政主管从负责人的口气中感到事关重大,于是也增加了提前量。等你接到通知,已经变为必须在早上8点赶到机场接待CEO。

次日,你在8点准时赶到机场,发现机场内冷冷清清,杳无一人,打电话询问,才知道会议在10点开始,而CEO所乘的班机9:35到达机场。你要在机场门口等待将近2个小时。

你有效率吗?

诸如此类的现象不胜枚举。你的一天是否被无穷无尽的繁杂事务所包围?你是否忙忙碌碌一个月,总结时却发现工作成果寥寥无几?你的梦想、你一年的规划甚至你一天的计划是否被毫无意义的拖延所毁灭?你是否觉得越忙反而越空虚和迷惘?你是否觉得实现目标遥遥无期?

如果以上回答多数是肯定的,那就昭示着一个残酷的事实:你和你的团队没有效率。

要想创造成果,必须投入多种资源,诸如:劳动、物资、金钱、知识、时间……。其中,时间是最稀有、最宝贵的资源。德鲁克在他的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写道:“有效的管理者知道,时间是一项限制因素,而在生产程序中,最稀有的资源,也是时间。我们可以雇到人才,只有时间,是我们租不到、借不到,也买不到,更不能以其他手段来获得的。时间的供给,丝毫没有弹性。不管时间的需求有多大,供给绝不可能增加。而且,时间稍纵即逝,根本无法贮存。时间也完全没有代替品。在一定范围内,某一资源缺少,可以另觅一种资源替代,但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已经失去的时间。而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少不了时间,时间是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但是,对这项最特殊的、无可替代的和不可或缺的资源,绝大多数人却都以为可以取用不竭。有效的管理者与其他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

如果时间足够多,金钱可以存入银行通过利息增值;如果时间足够多,你可以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增加收入;如果时间足够多,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增加。可是,时间是有限的,它不可再生,逝去的每一秒钟永远不会在你的生命中出现第二次。

你全力蹬踩脚踏车,以免错过上班时间;你通宵忙碌,制作第二天拜访客户时用到的演示文本;你拼命奔跑,却追赶不上恋人搭乘的班机……只当这些时候,你才体会到时间的宝贵!

所有人在占有时间的数量上是相等的,无论是比尔·盖茨还是普通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但是,人利用时间的效能是不相等的。换言之,每个人的时间产值是不一样的。正是后者的不同导致人们在相等的时间内取得的成果是不相等的。

处在相同环境中的人,他们的收入和生活质量有所差别,是因为他们单位时间的价值产出不一样。对时间的利用效能决定着人们的时薪。

越快越好吗?

很多人认为,行动效率低下,是因为自己或组织的行动不够快,是因为不够努力。他们甚至觉得在节假日“睡一会懒觉”、“去野外郊游”、“与朋友聚餐闲聊”、“陪伴爱人逛街购物”……是无意义的时间浪费行为。他们恨不得自己是机器人,可以不分昼夜地连续劳作;他们无视自身的生物钟,不仅白天工作,晚上还要加班;他们使用浓茶、咖啡、清凉油等兴奋剂抵抗身体的疲劳,让自己重新睁大那不争气的眼睛。

现代人一味强调高效,却忘记了该如何从容,从周一到周日时刻忙碌着。即使是在培训、会议或是演出中场休息的短短时间内,也要忙着打电话、发短信或是拓展人脉。真正意义上的休息,已如珍稀物种一样罕见。

当你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有“更快,更快,更快”,才有希望做完所有的事情。你是否遭遇以下状况:

1.我无法兼顾工作和生活,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总是捉襟见肘;

2.我需要更多的时间,一天24小时远远不够用;

3.事情永远做不完,而且各种事务纠缠在一起,如一团乱麻;

4.我没有时间锻炼身体,健康状况日渐糟糕;

5.我想享受生活,可除了忙碌,生活就没有别的了;

6.我总是压力重重,因为总有事情在排队等待我去处理。

即使你已经够快、够努力,可仍然被上述状况所困扰,深陷泥沼不能自拔。为什么呢?史蒂芬·柯维在他的著作《要事第一》中提出“时钟和罗盘”的概念。时钟代表“许诺、约会、进度表、行为——即花费时间所做的事情以及如何来管理时间”。罗盘代表“构想、价值观、原则、使命、良知、方向——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情以及如何生活”。

换言之,时钟回答“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罗盘回答“为什么做?”的问题。

很多人抱怨生活中的忙碌和混乱,殊不知正是他们自己制造了这些忙乱——他们在上公交车的时候,争先恐后拼命往前挤,即使是一人一座的客车,也一样不甘落后;他们在上下班的交通高峰不顾危险,不断超车,一心想尽快到达目的地。在许多人的眼中,唯一的办事原则就是一个字:快!走路要快,吃饭要快,说话要快,就连排队买电影票或是快餐时,也毫不例外地要求自己抢得先机。

要求自己越来越快是现代人普遍患有的“速度病”。这种要求自己越快越好的压力使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大多数人认为问题出在时间的紧迫上,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速度的快慢不是决定行动效率的关键。罪魁祸首其实是我们内心对“快”的追求——只是以为要快,却不清楚为什么要快!

你可能会心生疑虑:什么都要比别人快是不对的,难道我们要颠覆传统,把所有的事情做得比别人慢?到底该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首先,评判行动效率的标准并不仅仅是速度。无论快还是慢,速度本身都没有错,错的是把速度看做衡量一切成败的人。因为根据他们的逻辑,“快”就意味着百分之百的胜利,而“慢”则必然预示着一事无成。

其次,一旦染上了这种“速度病”,我们就会迷失在毫无间隙的忙碌之中,失去清醒的头脑和必要的理智。“速度病”患者为了准时完成任务总是疲于奔命,恨不得自己三头六臂、分身四处,可是,他们却往往发现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工作中纰漏百出。

成果导向

要想摆脱“速度病”,必须在面对一堆事情的时候,先问自己下列问题:

1.这些事情都是非做不可的吗?

2.这些事情对我的工作和生活将产生什么积极影响?

3.我做的每一件事情,最终都达成了我所希望的成果吗?

4.我如果不做这一件事,将产生什么不良的后果?

这些问题将帮助你以成果为导向,构建你的高行动力系统。

什么是成果?

——成果是与目标相吻合的结果,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是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例如:目标是12月份“大友”地板销售量达到1200平方米。经过努力,最终只达到800平方米。——这不是成果。只有达到1200平方米,才算取得成果!

例如:目标是3个月内完成《行动力:卓有成效的行动指南》书稿创作,因为种种原因,这部书稿花费了4个月的时间。——这不是成果!只有在3个月内创作完成书稿,才算成果!

成果是与目标一致的结果,是好的结果,是我们希望的结果,是有意义的结果。

无论是个人或组织,都必须将成果置于首位。成果是检验行动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个人和团队存在的价值,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是取决于行动本身,而是取决于成果。

1.成果是评价个人和团队价值的重要标准

“莫以成败论英雄”,这是失败者自我安慰的话。但“成”就是“成”,“败”就是“败”,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改变事实。“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历史只认成果,只依据成果评判人的价值。试想,如果老子没有《道德经》,孔子没有《论语》,屈原没有《离骚》,司马迁没有《史记》,曹雪芹没有《红楼梦》……这些伟人将凭借什么伫立于中国艺术的殿堂。凡·高如果没有留下《向日葵》《星夜》《自画像》《阿尔的太阳》等画作,恐怕他早已经作为一个疯子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深处。

个人或团队对于企业的价值,不是忠诚、辛劳、以企业为家……而是为企业创造成果。如果你不提供成果,无论你多爱企业,无论你多么辛劳,企业都会因为没有成果而倒闭。

企业与员工之间本质上是一种价值交换关系,企业为员工提供薪酬,作为员工,就要用与超值(不是等价)的成果来交换这份薪酬,否则,企业凭什么雇用你?

2.成果是衡量员工绩效的唯一标准

绩效与员工收益直接挂钩。绩效如何考核呢?考核的唯一标准就是成果。

过程不是衡量绩效的标准,因为过程不可控性,不可量化为具体的考核数据,过程没有价值。而成果则一目了然。有的员工说:“我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没有功劳也该有苦劳啊!”我认为:“苦劳”是过程,而“功劳”才是成果,只有成果才可以被肯定,被嘉奖。当然,我并不否认过程的重要性,没有“劳苦”很难有“功高”,但我还是要问一句:付出了再多的努力,没有取得成果又有什么意义?

如果企业衡量绩效的标准不是成果,有成果的员工和没有成果的员工享受同等待遇,这对优秀员工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3.成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保障

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成果。企业支付员工薪水,是因为员工为企业创造的成果。客户花钱买的是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成果),而不是努力。不管你默默付出过多少努力,只要你呈现给客户的产品或服务出现了问题,客户就不会买单。

你告诉客户:“我们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努力”,“我们一直在改进”,但是,客户不会理睬你的“理由”,对客户而言,成果才是他们需要的。

|!---page split---|

【案例链接】

努力却没有成果的小王

 《行动力:卓有成效的行动指南》一

小王是上海某培训公司的市场专员。从进公司那一天开始,就被同事们公认为最勤奋的人,每天的营销电话数量在60个以上,拜访客户数量维持在每周5—8家。但是,却一直迟迟不见业绩。销售经理经常对受挫的小王说:“再多打些电话,再多跑几家客户,再努力一些!”

小王也确实这么做了,但是,每一次与客户洽谈业务时,客户能给他的答案只有“再说吧”。因此,小王的客户档案中填满了“容后再议”。他月复一月地与客户联络,却毫无成果。他执著地认为,只要坚持不懈地与客户一而再、再而三地联络,客户一定会与他达成交易。不幸的是,小王已经没有再继续下去的机会了,销售经理和公司老板看着小王绩效单上连续半年多的零业绩,最终还是决定将他辞掉了。

   

你也许会说,这太残酷,但是,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个人、企业生存本身就必须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无论你多么勤奋,你曾做过多少艰苦卓绝的工作,无论你的战略、流程、组织架构、产品或服务、管控体系……多么完美,无论你是超级航母式的企业集团,还是一叶扁舟式的小公司,在成果面前,人人平等,个人和企业靠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成果生存与发展的。有成果即存在,无成果则淘汰。同情对个人与企业而言是毫无裨益的,因为你不可能在一个竞争机制中凭借同情得以存在。

【工具箱】

测一测:我有效率吗?

    1.我是否已经订下明确的远期、中期与近期目标?

  2.对于下星期所想从事的工作我是否已有清晰的概念?

  3.在一个工作日开始之前,我是否已编妥该工作日之工作次序?

  4.我是否以事实之重要性而非以其紧迫性作为编排行事优先次序的依据?

  5.我是否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而非集中于程序,又是否以绩效而非以活动量作为自我考核之依据?

  6.我是否在于富于效率的时间内做重要的事?

  7.我今天会否为达成远期、中期或近期目标做过某些事?

  8.我是否每天都保留少量的时间做计划,并思考与我的工作有关的问题?

  9.我是否善用上下班的时间?

  10.我是否故意减少中午的食量,以免在下午打瞌睡?

  11.我是否对自己的作息时间做松弛的安排,以令自己拥有时间应付突发的危机及意外事件?

  12.我是否尽量将工作授权他人处理?

  13.我是否将具挑战性的工作以及具例行性的工作都授权他人处理?

  14.我是否根据“权责相称”之原则从事授权?

  15.我是否一意遏止部属对他们感到困难或不耐烦的工作进行“反授权”?

  16.我是否有效地利用部属之协助以令自己对时间获致较佳之掌握,而同时避免令自己成为浪费部属时间的瓶颈?

  17.我是否采取某些步骤以防止一些无用的资料及刊物摆置在我的办公桌上并占用我的时间?

  18.当我有所选择时,我是否尝试以电话或亲身到访的形式去处理事情,而只有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才利用书面的形式沟通?

  19.除了在例外情况下,我是否尝试在下班后把工作置之不理?

  20.倘若有需要加班,而且可自由选择加班时间,我是否宁可提早上班而不延迟下班?

  21.我是否迫使自己迅速地作出一些微小的决策?

  22.我是否在获致关键性资料的第一时间即从事决策之制定?

  23.对于环性的危机,我是否经常保持警觉,并采取遏止之行动?

  24.我是否经常为自己及他人定下工作的完成时限?

  25.最近我是否终止任何毫无益处的经常性工作或例行性活动?

  26.我是否在口袋中或手提包中,携带一些物件,以偶然空余时间(如在排队时,在等候室中、在火车上,或在飞机上)取出处理?

  27.当我面对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我是否应用80/20原理(即指只掌握20%的重要问题,而不受80%的不重要的问题所羁绊)以对付之?

  28.我是否真正能够控制自己的时间?我的行动是否取决于自己,非取决于环境,或他人之优先次序?

  29.我是否试图对每一种文件只作一次的处理?

  30.我是否积极地设法避免常见的干扰(如访客、会议、电话等)之持续妨碍我每天的工作?

  31.我是否尝试面对现实,思考现在需要做的事情,而非缅怀过去之成败或担心未来之一切?

  32.我是否将时间的货币价值铭记于心中?

  33.我是否腾出一些时间为部属提供训练?

  34.我是否尽量将电话集中在一起?在打电话之前是否先准备好有关的资料?

  35.我是否拥有一套处置各类文件的系统?

  36.我是否有时采取“门户封闭”政策以免工作受到他人之干扰?

  37.在一天工作完了时我是否自问:那些工作无法按原定计划进行?无法按原定计划进行的原因何在?以后如何补救?

  38.在我筹备会议之前,我是否先探寻取代会议的各种可行途径?

  39.开会时我是否讲求技巧以增进会议的效率与效能?

  40.我是否定期检视自己的时间支配方式以确定有无重蹈以往的各种时间陷阱?

    注明:如果下列问题,你回答否的次数远远多于是的次数,那么,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你效率低下。

第二节  拒绝穷忙

有人认为自己很忙,每天被繁杂的事务纠缠着,可是当他问自己:“我今天做了什么?我今天完成了什么?”答案通常是“什么都没有”。

姑且将这类人称作“穷忙族”。那么,现在我们要深入分析他们一天的时间安排情况。为了揭示他们真实的时间使用状况,我们制作了“时间记录表”,实事求是地记录下他们一天的“时间去向”。

示例如下表:

时间记录表

时间的谜团

仔细研究这份“时间记录表”,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位“穷忙人”一天中的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与成果毫无关联的事情上!

为什么呢?是人们普遍缺乏自律能力吗?是无数节外生枝的琐事消磨了有限的时间吗?是不得不立即处理的紧急事件占用了绝大多数时间吗?

——这些都不是本质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等待人们处理的事情确实太多太多,有些事情琐碎、繁杂甚至毫无意义,却不得不做。你永远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办完所有的事情。

当我们忙于和时间赛跑,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速度上,却忽略了我们如此忙碌的最终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我们不断要求自己加快步伐,节省出更多的时间。事实上,我们拼命加速、同时处理多样事务,甚至疯狂加班,到头来时间却所剩无几!无论我们如何紧凑地安排一天中的每一分钟,依然捉襟见肘,不足以应付眼前的所有事情。最终,就像一个解不开的谜团,我们的24小时变得越来越短。

史蒂芬·柯维这样对“穷忙族”说:“试想一下:如果有人挥舞一根魔棒,突然使你的效率比传统时间管理方法所许诺地提高了15%或20%,这能使你在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得到解决吗?虽然最初你可能会对提高效率感到兴奋,但是……你最终可能会得出结论,断定自己所面临的挑战仅仅靠提高在更短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的能力是解决不了的。”

由此看来,仅仅通过提升速度来解决时间不充裕的问题,简直是天方夜谭。无论你多么勤奋地埋头做事,无论你运用了多么巧妙的快速工作法,你都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完所有事情。

|!---page split---|

【小贴士】

时间窃贼

1.不速之客

不速之客包括:没有事先预约的、突然光临的来访者,他们可能是公司内的,也可能是公司外的。他们的突然到来,扰乱了你既定的计划,你不得不将一整天的工作安排重新梳理一遍;你还需要在其他事情上挤出时间,以弥补你接待他们所耽误的时间。他们打扰你的工作,打断你的思路,降低了你的效率。有时,他们会没完没了地谈论无关紧要的事情,让你无法工作。

2.电话干扰

多数人都曾被推销电话骚扰过。电话响起,虽然是一个陌生号码,但是你无法知道究竟是谁、为了什么事打来这个电话,所以你不会不接。一个丝毫不能打动你的推销电话,但是出于礼貌,你不得不寻找合适的理由拒绝对方;这个电话打断了你的思路,对你造成干扰,迫使你放下正在处理的事情。当你挂断电话后,你不得不重新整理思路,你总会走神,并发现自己很难继续处理面前的工作。

3.交际与闲谈

有谁细致得考察过自己花在与人交际上的时间?据研究者统计,一个身在职场的人大约有75%的工作时间花费在与他人的交流活动上。不幸的是,其中有一半的时间浪费在与工作无关的闲谈上,换言之,有一半的时间对成果的产生不起丝毫作用。交际消耗了可用来完成工作的时间。

4.无效会议

计划中的或计划外的会议至少消耗了你40%的时间。它们可能是正式会议,也可能是非正式会议;可能是团体会议,也可能是一对一的会议;可能发生在办公室里,也可能发生在走廊里。

事实上,许多会议都是没有必要的,基本上就是在浪费时间。如果一个会议没有达成实质性成果,或是对成果的达成起重要推动作用,这样的会议就是无效的会议。现实中,很多会议实际上是某个人的费话筒或大家的抱怨会。

5.拖拉和拖延

很多人都有一种习惯,就是无论什么事,总喜欢拖一拖,他们的口头禅是“容我再想想”、“这事我知道了,我会处理”、“过两天我给你答复”、“再等等”……他们总是不愿意当场决策,不愿意立即执行。就像《明日歌》里写的那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事事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拖延常常和优柔寡断联系在一起。它会产生不必要的文书、信件和任务。它们既浪费你的时间,又浪费他人的时间。 

事实上,绝大多数事情可以当机立断、即时处理;那些因为拖延而积压下来的事情,无形中造成巨大的压力。更重要的是,拖拉和拖延的习惯就像一个小偷,它会窃取你的时间。

6.处理紧急事件

处理紧急事件以及解决不可避免的危机是消耗时间的主要事项。正当你准备处理重要的事情时,某件完全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让你无法处理主要任务。有时,因此浪费的时间长达几个小时或更久。

【工具箱】

时间记录表

要事为先

“多数时候,我没有享受生活。每做一件事,我会想到十件没做的事,而且使我感到内疚。在所有能做的事情中,试图断定应该做什么,这给我带来了持续不断的紧迫感,这种持续不断的紧迫感产生了持续不断的压力。我应该怎么去做?怎么才能乐此不疲?”

“每个人都说我非常成功。我做了,受伤了,做出了牺牲,达到了巅峰,但我并不快乐,内心深处有一种空虚的感觉。”

“我简直就是无能为力。由于公司股价下降,董事会和股东像群苍蝇一样追着我不放。在我的管理班子中,我不停地扮演着赛马场裁判的角色。由于要主抓单位的改进质量的计划,我感到压力巨大。员工士气低落,我为未能带领他们摆脱困境并听取更多的建议感到内疚。此外,尽管全家人要去休假,但是家里人都把我排除在外,因为他们从来见不到我。”

“日子过得忙忙碌碌!我整天忙得团团转——开会、打电话、写文件、赴约。我把自己推到极限,晚上倒在床上精疲力竭,第二天早早起来,又是如此,周而复始。我成绩斐然,做了许多事,但有时内心会有这样的感觉:‘这又怎么样呢?你所做的真的那么有价值?’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对此不知道。”

这是“穷忙族”的心声。我相信,我们几乎每个人都被自己想到做的、别人要求我们做的以及我们不得不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拖得疲惫不堪。到底应当怎样做?

根据成果导向原则,我们知道,行动必须围绕成果开展。换言之,应当去做“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情”,而绝对不是被“紧急的事情”牵着鼻子走。

这就是行动力系统的构建基础——要事为先原则。

什么是要事?要事就是与成果息息相关的事情——关系越紧密,优先等级越高;如果某件事是达成成果的关键事件,那么,这件事无疑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何为行动力?

追求行动的高效率,绝非单纯地提升行动速度就可以实现。速度越快也许错得越多,损失得越惨重。想一想“南辕北辙”的故事吧,走得越快,离目的地就越远!

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效率,是因为他们总是混淆了行动本身和行动成果的区别。他们单单用行动来填满每一天,把注意力放在过程而不是成果上。他们天真地以为,付出大量的行动,尤其是艰苦的行动,就一定会取得成果。然而,我们清晰地知道,任何一项行动都不能确保产生成果。

【案例链接】

我的两位同窗

我的一位大学同窗,喜欢读书做学问。他在大二就开始写万字以上的论文,大三开始在期刊上发表。他曾创下一学期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的记录,并被多种知名媒体全文转载。这样的成绩即使放在一位大学教授身上也是让人羡慕的!何况他仅仅是一名在读本科生。

后来他获得省级奖学金,在颁奖台上,他被问到“取得如此骄人的成果有何秘诀”时,他笑容憨厚,回答得更是质朴。他说:“是‘目标’二字。”原来,他围绕着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阅读各种资料,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不断做研究,由宽到精,由浅入深,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我的另一位同学则热爱学习外语,每天练口语,记单词,天天如此,未曾改变过这个习惯。她在大三就考到了专业六级证书,大四又顺利拿到高级口译证书。这样的成果在我们看来简直是遥不可及。

    为什么他们成果卓著?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他们具有清晰的目标,案例中,第一位同学的目标是在专业上取得学术成果;第二位同学的目标是提升外语水平。他们通过持之以恒的行动达成了目标,取得成果。

完整的行动力定义是,以目标为指引、以成果为导向,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提高工作效率的素质和技能。

行动力四要素

为了更加深刻地透视行动力,需要分析行动力具有的四个基本要素:

1.方向性

最无效的行动就是出色地完成了根本不需要做的事情。在采取行动之前,你必须弄清楚,此行动的目的是什么,你希望通过此行动来实现或得到什么?

任何行动都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不清楚自己到底追求什么,不知道什么对自己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把时间花在与成果无关的事情上,这是缺乏行动力的最大表现。

高效率人士之所以比别人行动效率高,取得的成果多,首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非常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做事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就是目标不清晰,对自己应该做什么、为什么做这些事情,感到既迷茫又混乱。

前文描述的“越忙越空虚”的现象,正是因为行动缺乏方向性所致的。没有明确目标为指引的行动好比没有导航的轮船,在茫茫大海中随意漂流,结果可想而知。

2.持续性

很多人有目标,但无法最终实现。他们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制定出完美的行动计划,并且付诸行动,但是,这些行动都没有真正的结尾。古语云:“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说的是有了目标,还必须持续不断地采取行动直到实现目标。行动有了方向,却是三分热情,等热情减退,行动也跟着减少或者干脆停止了行动,那么,最终的成果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无数的目标都是因为缺乏持续的行动而半途夭折的。

3.有效性

行动的有效性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正确地做事;第二,做正确的事。前者不难理解,方法正确行动才会有效。

后者是指,面对永远做不完的繁杂事务,必须选择那些与成果达成息息相关的事情;分出事情的轻重缓急;与成果的达成无关的事项,应当果断舍弃。通过有效的方法和运用技巧,你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与此同时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工作,结果陷入了越有效率反而越忙的恶性循环。为什么?——因为没有消减根本不必要做的那部分事情。

4.速度

从行动到达成果是有时间限制的,在时间限制的区间之内,行动是有意义的,一旦溢出限制的区间,行动则变得毫无意义。行动的速度尤为重要。当然,此处所言的速度是在方向正确、方法有效的前提之下,是从行动到成果的加速器。

|!---page split---|

【案例链接】

出版社的教训

某出版社计划出版一本大型统计资料集,由于总编特别重视数据部分的视觉效果设计,所以,除了编辑人员之外,另外还找来了两位设计人员参与编辑工作。总编认为,所要出版的是新的资料集,所以就算内容繁琐也无所谓,只要能在几个月内完成还是非常不错的。但是设计人员力求完美,要求总编给10个月的制作时间。然而,一年后,书稿才完成一半多,却出现了夭折的危机。因为,已经有别的出版社将出版发行同类书稿。此时就算继续完成似乎也没什么意义了,结果,前期投下的金钱、人力和物力都将付诸东流。

第三节  效率加速器

我身为一名个人成长教练和企业管理咨询师,长期致力于行动力理论与实战系统的研究,实际上,我自己正是行动力的第一受惠者。数一数我的身份吧:某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高级顾问,某教育集团特聘教师,某文化传播公司策划总监(管理着一个15人的团队),某出版社签约作者,几家杂志的专栏作者,同时,我与朋友合资代理了某知名家装品牌的区域销售。

很多人也许会以为我忙得不可开交,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熟悉我的朋友说:“看你过得很从容吗!”

是的,我喜欢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如行云流水般从容不迫。我每周练习书法,参加一次户外健身运动(长跑、打篮球等),坚持写诗和散文(每月总有一两篇铅字发表于文艺类杂志),陪伴妻子和儿女散步,甚至还有额外的时间参加美术沙龙和雅集。

这一切全部得益于我对行动力系统的坚信和躬行不怠。

行动力系统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组织,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和重要性。

成果输出机

    根据行动力定义,我们知道,行动力强调成果至上,成果是“想要的结果”,是有价值的结果。个人和组织的成就,是一个又一个成果的累积。行动力教导我们,如何避免忙而无效。并不是所有的忙碌都指向成果。无效的忙碌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还会挫伤人的信心与意志,扰乱正常的行动秩序,对成果的取得有害无益。

提升时间产出

    行动力旨在通过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行动的效率,增加单位时间的成果产出。很多人成果寥寥,并不是不用功、不努力,而是因为没有掌握有效的方法和特殊的技巧。行动力致力于提升人们正确且高效地做事能力。

锻造执行力

    企业生存与发展依赖成果,而行动力是唯一对成果发生作用的力量。作为经理人,你需要认真审视和思考:你是一名具备高行动力的合格“带队人”吗?

没有行动力,团队就没有竞争力!具备高行动力的团队才具有竞争力,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设定的任何目标都需要付诸行动才可能取得成果。高行动力员工能够弥补目标设定的不足;而一个再完美的目标,也会在一个缺乏行动力的员工的手中夭折。从这一意义上说:行动力是企业执行成败的关键。

高效率的敌人

“你的未来是你想象的样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意识(思维、思想)作用于行动,对人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产生深刻影响。一个渴望成功的人,他的成功几率要远远高于一个玩世不恭的人。意识的作用深远而广泛。

我相信,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是效率卓越、成果显著的人,可是,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愿。一个公司,普遍存在60%的员工(甚至更多),他们的工作效率低下,鲜有成果。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因为高效率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不像吃饭、穿衣、走路等行为,不用刻意学习,自然就可以形成。高效率的习惯需要后天的锻炼和培养方可养成。很多不具备高效率习惯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修炼。

更糟糕的是——有些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通过改变一些固有观念和行为来提升效率。 事实表明,如果你抱持消极和错误观念,那么,你的状况将永难得到改善。所以,我们需要找出那些隐藏在意识深处的敌人,然后有针对性地消灭它们。

敌人1: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几乎是人们难以摆脱的樊篱,事实上,经验是人们对现实世界主观认知的结果,经验主义有利有弊,大多数情况下,组织和个人依据以往经验,对即将实施的行为进行效果预判,这有利于规避风险,借鉴成功的模式,提高行动的成效。失败的经验促使人们总结教训,解决问题,从而走向成功;成功的经验提供给人们可以复制的模式,只要限制因素不发生变化,复制成功是成功的捷径。从这两个角度看,“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都是成立的。

另一方面,经验也可能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为什么?因为经验只有在限制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积极作用。限制因素是指成功的条件、环境等,这些因素发生了变化,如果仍旧参照以往经验,就会导致失败。古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看,“成功是失败之母”也可以成立。

很多人觉得,自己以往很成功,依照以往的行动方式没什么不好,所以拒绝学习,甚至自负地以为自己的经验才是最好的。

“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一个人即使才能卓越,也如暗夜里点灯,照亮的范围有限。中国的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即使以往成就斐然,也不代表现在的行动方式就是最好的,需要提升和改善的地方仍旧很多。只有突破经验设限,秉承着“日日新”的观念,才能不断进步。

敌人2:自我设限

很多人在“改变”面前,总是显得不够自信,他们会下意识地对自己说:“你不行的!你做不到的!这对你来说简直太难了!不可能的!别痴心妄想了!”——多么可悲!连尝试都没有尝试,就对自己说“不”!

奇怪的是,即使改变没有丝毫的风险,不会造成任何的损失,他也会习惯性地说“不”。很多人没有勇气尝试改变,因为他们害怕失败后会被人耻笑——他们的“面子”比进步更重要。

曾经有一个女孩,她自幼失去了母亲,父亲是一个滥赌徒。因为没人照顾,她总是穿得破破烂烂,衣服脏了,没有人给她洗,总是脏兮兮的,没有同龄人愿意和她一起玩。小女孩自卑极了,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应该活在这个世界上。近乎绝望的她向当地教堂的牧师求助,牧师认真地听完她的诉说,然后摸着她的额头说:“孩子,上帝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记住,你的过去不等于未来。”小女孩将牧师的话装在心里,从此之后,她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不再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不再自卑,而是积极地改变自己,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后来,她成为了一位非常成功的女性。

“过去不等于未来”,这是所有人都应当记在心里的一句话。当你习惯性地对自己说“不行”的时候,你是否认真思考过:“真的不行吗?为什么不行?”总是对自己说“不行”,就是在拒绝机会和进步!

高效率绝对不是某些特定人群才会具备的素质,只要愿意学习、积极实践,人人都可以是高效率人士。

敌人3:消极心理

很多人认为,高效率是那些毫无人情味的工作狂才具有的行动习惯,一旦具备了这个习惯,就会丧失生活的乐趣,变成工作的奴隶,迷失了自我。他们认为高效率就是恪守原则、僵硬死板、不知变通、拼命工作。这是对高效率习惯的误解。

事实上,那些看上去优哉游哉的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很是糟糕。事情被安排得杂乱无章,很多劳动都是无用功;他们因为缺乏合理规划不得不做大量重复性工作;他们成果少得可怜,因此压力重重,只是他们隐藏得很好。他们常挂在嘴边的借口是“这是我的一贯风格”、“我从来都是这样”、“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好”。他们总是过着疲软的生活。

反而是看上去擅长规划、做事雷厉风行、追求成效的人,拥有足够多的时间放松和犒劳自己。他们工作富有激情,而且成果显著,因此,他们节省出大量时间用来陪伴家人,给自己充电,或者去旅游、休闲、锻炼身体,让自己更健康、更精力充沛。

第四节 四步打造行动力

以上章节阐述了行动力的概念及其意义,现在,终于进入本书的关键环节,即:如何打造高行动力?我们已经知道,从行动到成果的过程就是行动力发挥作用的过程。行动力好比一个黑匣子,输入的是行动,输出的是成果,而黑匣子之中隐藏着实现这种转化的奥秘。

图形展示如下:


本书的目的正是探究黑匣子之内的奥秘,让真相毕露无遗,与读者分享探究的成果,并提供行之有效的工具和方法,以便最大化地实现这一转化过程。

行动力可以练就吗?

我一直很怀疑所谓的“天赋”。我们不妨假设天赋真的存在,某些人天生具备诸如文学、音乐、绘画等天赋,那么,真是太糟糕了!因为天才实在少之又少,社会发展、进步的重任全部落在他们肩上,岂不是太为难他们了?

为了揭示“黑匣子”的奥秘,我们深知,科学的研究方法至关重要。在严密的调查没有开展之前,我们轻易就罗列出十几种练就方法,但是,我们很怀疑这些方法的准确性,因为它们是“理所当然”的产物。

为保证准确性,我们决定放弃所有的主观想法,将发言权完全交给“高行动力”人士。他们人数众多,有来自金融系统的,有来自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有来自服务型企业的,有来自政府机构的,有来自医院、公证中心等事业单位……他们个性迥异,有人落落大方,有人却显得羞答答;有人谨言慎行,有人慷慨豪爽;有人言行利落,有人却温吞吞的;他们高矮不一、胖瘦不一;他们中有人身为企业最高经营者,有人是部门经理,有人是厂长,有人是基层班组长,有人是没有下属但却对组织效率影响巨大的人……总之,他们并非“看上去就是行动敏捷、成效卓著的人”。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已经被证明为行动卓有成效的人,他们的业绩说明一切。

为了让他们道出“黑匣子”的奥秘,我们耗时两年,分发了三千多份调研问卷,收回的有效问卷是1546份。我们将这份沉甸甸的一手资料摆在桌前,终于有信心说:“我们弄清了‘黑匣子’里面的奥秘。”

与这些高行动力人士的探讨中,我们逐渐坚定一个观点:行动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后天的实践、总结、提升、再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练就出来的。行动力不是“天赋”,而是通过后天反复练习形成的一种习惯,就像人们背诵乘法口诀一样,不需要特殊禀赋,只要方法得当,勤奋用功,人人都可以掌握。

——习惯是通过反复练习形成的条件反射,行动力是一种习惯,行动力是可以练就的!

练就之“道”

何谓“道”?道就是宇宙的秩序,是统御万物的基本秩序。

“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在他的经营心得中写道:“世间万物能够和谐运转,依赖于各种秩序的统御。所谓“秩序”,就是统帅各程序的一个中心。”家庭的秩序中心是家长,学校的秩序中心是校长,企业的秩序中心是最高领导者,国家的秩序中心是主权者。万物顺应的基本秩序,松下将其概括为“大义”。大义,就是遵从宇宙的秩序,也就是遵从真理。中国古典哲学将其表述为“道”。世间万物唯有顺应宇宙的秩序,方可得到繁荣;如果有悖于宇宙的秩序,即使得到一时之繁荣,最后还是会发生种种障碍,走向灭亡。

春播种,夏耕耘,秋收获——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规律,对此我们很容易理解和认可。但是在社会和公司文化中,我们不知怎么就认为自己可以不顾自然规律,弄虚作假,而且还能得手。

例如,欺瞒上司,伪造业绩,却期望薪水得到增长;

例如,不愿意从小事做起,不愿意忍受艰苦磨砺自己的品质、增强能力,却梦想着有朝一日飞黄腾达;

例如,你曾在学校“临时抱佛脚”——即在学习期间混日子,大考之前通宵达旦地用功,试图把一学期的功课都装进脑子里。

你能想象种田靠临时抱佛脚吗?你能想象春天忘了播种,整个夏天又混过去,然后到了秋天大干一场——翻土、撒种、浇花、养护——接着就期待一夜之间获得大丰收吗?

史蒂芬·柯维告诉我们:“临时抱佛脚在自然界行不通。这是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的根本差别。社会系统的基础是价值观;而自然系统的基础是原则。”

短时间看来,临时抱佛脚在社会系统中可能管用,你还庆幸自己走了捷径,正洋洋得意。但从长远来说,宇宙的规律——“道”制约着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多少人现在后悔自己上学时为应付考试临时抱佛脚。他们获得了学位,从学校走向社会,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具备真才实学。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需要你的知识储备发挥作用的时候,你却懵了。我们最终发现,在学校的社会系统中获得成功与在智力开发方面获得成功是两码事。智力开发是指分析性、创造性以及抽象思考的能力,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能力以及跨领域、超越过时惯例、以更新更好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两个工匠,一个人用短短几天时间搭造了一个小木棚,然后迫不及待地住了进去。另一个人却耗费了十几年的时间建造起一座大厦。是的,搭建小木棚简单、快捷;建造大厦却费时费力。可是,大厦不仅用途更广、住人更多,而且,伫立在风雨中,纹丝不动,而木棚早已不知踪影。

世上任何急功近利的行为都不得长久,这是自然的铁律,谁也不可能逾越。在短期内,我们或许能够用“快捷方式”取得明显成功。我们可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可以引人注目。我们可以学会操纵技巧——为了引起所期望的反应,知道该拉什么杆,该按什么钮。但是从长期来说,自然规律制约着生活的所有领域。收获无法弄虚作假。

所以,不要寄希望于获得什么灵丹妙药,帮助你一蹴而就,掌握行动力系统;只有持之以恒,持续改善,才会逐步提升,成就卓越。

第1步:时刻牢记目标

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行动之所以失败,绝大部分是因为事先没有制定正确和完美的目标”。缺乏行动力的首要表现就是行动没有明确的目标导向,要么浑浑噩噩一通乱忙,要么陷于处理紧急事件的泥沼之中——成果却寥寥无几。

最无效的事情莫过于花费很多时间去从事一件根本没必要做的事情。只有在行动之前,明确通过行动需要达成的目标,并且在行动充分展开的过程中时刻牢记目标,清除与目标无关的冗余事务,才能集中力量取得成果。牢记目标是行动力的前提。

目标应该与你的期望、价值观和信念保持一致。当目标与价值观协调一致的时候,你将会更出色地管理时间,行动将更有效率。

第2步:清除障碍

行动通往成果的路途中,不可能一路平坦,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面临着各种荆棘和艰险。具备清晰明确的目标,如果行动不能持续不断地开展,必然无法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有多少目标半途夭折?只有坚持不懈地持续行动,清除障碍,攻克难关,才能摘得成功的果实。不管目标有多大,多么遥不可及,只要坚持每天做与实现目标相关的事情,脚踏实地,总有一天,目标会实现。清除障碍是行动力的保障。

第3步:做有效的事

从行动到达成果有很多条道路,这些道路中,有的九曲十八弯,绕了很多弯路;有的坎坎坷坷,荆棘丛生;有的是死路,根本无法走通;有的是反方向的,走得越快离目标反而越远。做有效的事,就是找到那条方向正确、距离最短(最接近直线)、坎坷最少的道路。做有效的事是行动力的核心。

第4步:让石头在水里浮起来

如何让石头在水里浮起来?答案是:当水流足够快的时候。记住:从行动到达成果的过程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越过了期限,一切的付出都没有意义,一切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所以,只有提升速度,在有限是时间内取得更多的成果,才是高行动力的真正表现。追求速度是行动力的必然要求。

【工具箱】

练就行动力的心理技巧

1.预想自己是高行动力人士

很多运动员(如体操、举重、跑步、跳远、跳高等)在做真正的肢体动作之前,都会在脑海中默想一遍。这对于动作的成功完成增益匪浅。为什么?因为心理预演帮助你加深印象,以便使意识和行动更协调一致;而且,想象自己的最佳状态,还缓解了紧张情绪,增强自信。

将自己想象成已经具备高行动力的人,你的目标规划得当,行动有条不紊,效率卓越,成果显著,这些脑海中的影像将被潜移默化为潜意识,成为你行动的一部分。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在脑海中想象自己一切准备就绪,你就会抖掉“压力包袱”,精神抖擞地开展行动了。

预想自己是高行动力人士,就会通过潜意识固化这一形象,进一步作用于你的行动,帮助你练就高行动力。

2.与他人分享

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就是想象自己是讲授“行动力”的老师,你将向朋友和部属讲授一个学期的“行动力”课程。这个方法可以极大地提升你对行动力理论和实战方法的理解,你将很快很牢固地掌握行动力原则、方法、技巧等。专家发现,如果人们在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时候将所学教授给别人,那么他接受和掌握新知识、技能的速度要比单纯学习快得多。

事实上,为了将行动力系统梳理清晰,并形成文字,然后教授给别人,我成为了行动力系统的最大受益者,正是通过与人分享的过程,我对行动力系统的领悟日益深刻,并且不断产生新的认识。

“教学相长”的道理,我相信每一位为人师者一定深有体会。如果要教给别人“一杯水”容量的知识,你自己必须具备“一桶水”的容量,否则,你就无法让别人信服你。把知识教授给别人可以促进你学习的速度和深度。

所以,学会与别人分享你的学习成骨,这是一个互惠的过程,别人在吸取你的分享内容时,你也巩固和提升了自己的学习成果。

3.成为榜样

榜样就是让自己尊敬,并且在某一方面有意模仿的对象。例如,一个练习书法的人将王羲之视为榜样,临摹他的字体和崇高的人品;一个学习绘画的人将凡·高视为榜样,临摹他的画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榜样,而且,榜样可能有很多个,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榜样。

可是,你想过成为别人的榜样吗?——有人又习惯性地说“不”了!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不能成为别人的榜样呢?只要自己在某一方面做得足够好,就完全可以成为别人的榜样。事实上,卓有成效的领导者都是很好的榜样,他们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等一系列问题。

想象一下,在行动力方面,现在你是很多人的榜样,你的一言一行都有很多人密切关注并模仿。那么,你应该如何表现自己?如何让自己做得更好?想到这些问题,你就会努力做得更好。

4.寻找标杆

标杆就是做得最好的,是值得模仿的榜样。这个方法正好与上一个方法相辅相成。前者是模仿最优秀的人,后者是想象别人模仿自己。两种方法都非常有效。

玛丽是某大型商场的专柜导购员,她还管理着20多名商店导购员,她热爱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尤其是为顾客着想的精神,更是被她发扬到极致。有一次,一位顾客不小心碰倒了专柜里的花瓶,这绝非一般的花瓶,而是有半人多高,制作精良、价格不菲的花瓶,而伴随着“啪”的一声,它成了支离破碎的一堆垃圾。在场的人都惊呆了,那位碰倒花瓶的顾客也不知所措地愣在原地。玛丽立刻赶到现场,她不仅没有责怪任何人,更没有追究谁的过错,而是对那位顾客说:“对不起,没有伤到您吧?”顾客摇摇头。玛丽掏出手帕,弯身为顾客擦拭溅到裤脚上的水,她接着说:“让您受惊吓了,我们会妥善处理,并且将重新考虑花瓶摆放的位置,以免再次发生类似情况。”玛丽的表现让在场的所有人点头称赞。

玛丽在商场工作了将近二十年,每年都被评为最佳员工。后来她退休了,但她的精神一直被传扬下来,店里的导购员们每当遇到情况,都会想一想:“如果玛丽在场,她会怎么做?”以玛丽的做法来要求自己。

——这就是标杆的力量。模仿标杆的所作所为,用标杆的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

5.给自己下达指令

心理暗示的力量十分巨大。极限挑战运动员最常使用这种力量,每当他们发起新挑战的时候,总是在口中喃喃念到“我能行!我能行!”或者“一定能够成功!”通过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他们可以发挥得更出色。

不断对自己说:“我可以练就高行动力!我可以练就高行动力!”这一观念将被你的潜意识所接受,从而对你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行动力模型图

现在,我们可以绘出行动力的模型图如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25231.html

更多阅读

《微波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微波炉》 微波炉辐射距离

Lita Lee博士是《微波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微波炉》一书的作者,也是我的广播节目的嘉宾。她在书中写道,每台微波炉都会泄漏辐射。微波烹饪的食物会产生有毒和致癌的附加物。Lee博士观察了食用微波食品者的疾病状况,发现其中淋巴紊乱的状

声明:《《行动力:卓有成效的行动指南》一》为网友圣魔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