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之一:兵马未动“监管”先行
从行业归属角度讲,“创业”涉及到劳动就业、科技创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民营经济、投资融资等部门,据了解,许多地>方都在热衷于设立上述管理机构,以便把“创业”这项“跨世纪工作”“管起来”。有人据“惯例”推理:设了机构必然设人,有了人就要有房子、车子、位子……就要有钱,办公经费显然是不够的,怎么办――管谁,就向谁收费呗!
据媒体报道,深圳不久前取消了一些政府机构对企业的200多项审批、收费权,企业为之雀跃。此前,该市总共有400多项收费项目。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各行业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收费项目有2000多项,正在清理和改革之中。那么,会不会这边清理,那边新增?
业内人士呼吁,创业型企业多数本小利微,恐怕经不起那么多“婆婆”你来我往地伸手要钱。况且,这类企业完全依靠市场生存,恐怕也无须那么多管不了什么正事的“婆婆”。
误区之二:雷声阵阵雨点稀疏
自去年年初以来,国家已经数次“号召”银行系统“增加向中小企业贷款”,央行还要求各商业银行设立专门部门。其他有关为中小企业和创业提供扶持的政策也连番出台。但一年下来,算一算账,中小企业的普遍感觉是,贷款不是增加了,相反还减少了;其生存环境也并未见得宽松。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谢平在一次主要面向民营企业的研讨会上坦称:中小企业普遍反映的贷款难,主要是银行的观念未转变过来,总觉得麻烦,数额小,来回跑,资信及项目评估费事……
经济学家樊纲日前表示,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已不是“政策”问题(政策是“松的”),也不是“认识问题”(思想上是“积极的”)。现在情况暴露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重大体制问题:在过去20年中国发展起了一个占工业总产值75%的非国有经济(目前主要是中小企业),但一直没有发展起、或没有允许发展起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非国有银行业。而运行成本较高、效率较低的国有银行由于与所有制关系“不兼容”,因而只愿做大额贷款、不愿做中小企业的“微观信贷”。能够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其实主要就是地方性的中小非国有银行,但这些年来中国一直没有鼓励非国有银行业发展,一些自发发展起来的地方性“钱庄”,一直属于非法的、应该取缔的范围,合法经营的便只剩下了一些由地方政府所有的信用社,包括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因此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几乎就是“先天注定”。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一场研讨会上,许多不请自来的中小企业负责人呼吁,应将中小企业摆到重要地位。据了解,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正在组织针对中小企业的立法工作,试图从法律上明确中小企业的地位。迄今为止,并无所谓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误区之三:左审右核障碍重重
在中国呢,如果你想注册一家公司,你要有足够的时间、精力、耐心去“跑”各种各样的“相关手续”,通常情况下还要准备一笔不算少的车马费、公关费和注册登记费、验资费以及多种手续费。如果你想省心省事,工商局附近多有营业执照代办机构,收你几千块钱帮你办手续。
市场准入环节的成本和门槛太高,对创业者来说不啻是一种严重阻碍。
经济学家杨小凯就失业问题提出几项改革建议,其中之一是改革中国创办企业的“批准”制度。文章说,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但WTO要求所有成员国取消创办企业的“批准”制度,特别是取消创办特种企业(特别是银行、外资企业)的许可证制度!在中国,成立外贸企业需要许可,连出一本书都需许可证(书号)。
中国还有很高的注册资本要求,从几十万到上百万,因地、因行业而异。杨小凯建议,中国能否改革这种制度,将成立企业的批准制度改为注册制,将注册资本要求降为1元人民币!为什么中国人在外国创业很成功,而在中国却不易成功,原因就在现行的体制扼杀或者限制了人们创业的愿望和机会。
误区之四:政府授信自己挖坑
不久前,北京中关村连续有几家电脑租赁公司的老板卷款逃跑,不少受骗者跑到工商局讨说法。这些人有一个看上去十分合情合理的理由:这些企业是经你工商局严格审核批准的,出了问题,你当然有责任!
据深圳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调查,1997年在深圳登记注册的各类公司达1.2万家,仅有5900家是经过法定会计师事务所验资的。1998年4月,深圳市工商局企业管理处在一次专项检查中,对201份企业验资报告进行抽查后,竟发现有130份报告是假的!其中98份纯属伪造,32份是由会计师事务所造假申报。深圳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郑学定认为,造假风的盛行与我国现行注册制度有很大关系。我国注册资本实行的是实收资本制度,注册多少就得打入多少,这种制度可能对防止“皮包公司”有作用(但在事实上也可以同样起到助纣为虐的作用――注册资金作假也很容易嘛!),但其运作方式不符合资金的流动规则,许多国家和地区已不采用,而是实行授权资本制度:政府授权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公司的实际资本,而不注重注册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