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经》中有耶稣为门徒洗脚的故事,而现实生活中亦有一校长坚持十年为学生洗脚的事实。据报道,香港屯门锦明慈善基金马可宾纪念中学副校长苏振威认为,培育学生谦卑的心比成绩更重要,“谦卑才懂反思,人生才会进步”。每年均会为毕业生举办毕业叙餐,校董、教师、家长和全体毕业生都会出席,席间学生分享校园生活故事,校长还会跪下为两名学生代表洗脚。对于此种举动,苏振威解释,洗脚的传统是效法耶稣为门徒洗脚的圣经故事,让学生看见职位高高在上的校长都愿意做别人眼中低微的事,期望学生做“仆人领袖”,“领袖不是对别人指指点点,受人服侍,而是要做仆人,要服侍人。” 看似一个身教重于言教的典型事例,在一定程度上是向学生灌输谦卑精神,然而,笔者认为,这种“洗”出来的谦卑未必叫好。弯腰洗脚,一个很平常很平凡的动作,或许只是因为身份的不同而变得与众不同。试想,如果跪下洗脚的人是父亲为自己年幼的小孩,是否就变为常理了?校长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谦卑精神,公仆意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扼杀以及自觉成长的不信任。自古历史上就有很多真正谦卑的佳话。刘备,作为帝王之胄,放下身份,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最终,得人才助自己成就帝业。《程门立雪》中,40多岁的杨时,为了知识,专请教老师,足足在雪中站了一个下午,在知识面前的谦卑,又有谁能敌?再有,蔺相如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之前,就可以发现蔺相如为了臣子的和睦而谦卑地对待廉颇。还可以发现廉颇在负荆请罪时,蔺相如的宽容。而这不是谦卑最好的证明么?等等事例表明,谦卑精神是自古就有的传统美德,然而香港该中学的校长跪着为学生洗脚是否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怀疑?一个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是能够在历史中吸取做人的道理的;一个真正具有谦卑精神的学生是不会安然地享受校长为自己洗脚的人;一个具有高素质的学生是会在学生和老师开会过程中,知道需要端茶送水时主动帮忙而不需要校长亲自动手的。 我们不否认身教重于言教的优越性,然而却不能不看到此种身教也许会引发一些不良的影响。如果被洗脚的学生只是毕业生中的优秀代表,那么没有被校长洗脚的学生呢?他们的心理谁能猜测? 再者,谦卑精神不是靠别人的教就能培养出来的,它是一种知识、阅历、经验经过时间的磨合出来的气质。而这种气质的培养是需要自主自觉的去积累学习的实践过程。为了黑人自由而抗争一生的曼德拉曾经这样说:“在监狱中,我最担心一件事情,那就是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被外界塑造成圣人的形象。对于圣人,有一种世俗的定义,即圣人就是不断努力尝试改变自我的罪人。但是,即使按照这个定义,我也算不上是圣人,我从来都不是。”在《与自己对话》的序言中,奥巴马这样说:“这些年来,我怀着十分谦卑的心情关注着他,崇拜着他。同时,他在追求公正公平梦想过程中所作出的牺牲也激励着我。。。。。”可以看出,两个黑人总统都有一种可贵的气质,那就是谦卑。谦卑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一种经过人生的历练才能孕育出来的。 校长为学生洗脚的背后,看似一种值得点赞的身教,其实更有值得深究的思考。谦卑需要时间的磨合,需要自觉在人生经历中去历练。而不是仅仅靠一个简单的仪式能够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