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教育对比美国的缺陷:培养精英》
这一大学的主流传统,每到一个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的时刻,就会受到挑战。比如,独立战争前的北美殖民地,土地便宜,商业繁荣,劳动力短缺,工资比英国本土高出许多。这就刺激了大量欧洲移民来新大陆淘金,而淘金就需要各种商业和生产方面的手艺。于是出现了许多私人教师,以传授具体的生产技术为生。启蒙主义巨子、"建国之父"本杰明·富兰克林对此贡献尤著。他不仅在美国顶着圣人的光环,而且在欧洲,特别是启蒙主义的故乡法国,和伏尔泰一样已经成为文化偶像。他自幼当学徒,没有在大学接受精英的训练。他所受益的,就是由欧洲传来的工匠和生意人的学徒系统。他因此希望把这套传授具体手艺的学徒系统转化为学校,并把数学等理论化的学科也整合进来,于是在费城建立了公共学院(Public Academy)。到了晚年,富兰克林回忆说他不得不和学院中的教师和信托人打架,对方总是想把古典课程加进来。他最后宣布他的办学实验失败,因为总有些人在那里食古不化。不过,富兰克林的时代,一大批职业学校已经兴起。其哲学就是推行富兰克林信奉的勤奋、节俭、审慎的生活态度,实用与自助的教育理念,鼓励人从自己内心的呼唤中获得力量和使命。富兰克林虽然是美国统治阶层的名流,但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实用,和当时主流的大学所奉行的教育哲学已经分途。当时美国的生产阶层和上流社会对教育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乃至美国的"自动化之父"伊莱·惠特尼(Eli Whitney)1789年进入耶鲁时,和他共事的工匠为他惋惜:"唉,一个绝顶优秀的手艺人将被浪费在学校里!" 到了19世纪末,美国进入镀金时代。工业化、都市化高速发展,为年轻人开辟了绕开大学而成功的进身之阶。于是传统的大学受到冷遇。工业家卡内基公开批评大学一天到晚讲授死去的语言。甚至有银行家宣布不雇用大学生。这些压力,逼着大学改革。美国的现代大学,实际上正是在那个时代脱离教会的统治,奠定了如今"世界一流大学"的根基。 20世纪90年代营利大学的崛起,实际上是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急剧转型中的社会对美国大学体系的又一次挑战。这一挑战,一开始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20世纪60年代参加反战、民权运动的自由派学生,许多进入学术界,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终身教授,主宰了大学。保守派人士一下子觉得他们对培养精英的高等教育机构失去了控制,于是开始大兴讨伐之师,把大学描绘成脱离实际、高高在上的自由派的堡垒,要求打破现有的大学体制。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繁荣,大学彼此斗富,教育成本提高,在学科上故步自封,满足不了草根社会的要求,这就给营利大学提供了机会。
![第43节:营利大学的崛起(5)](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550488041423.jpeg)
综观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人文传统所塑造的非营利大学无疑是健康的主流。但是,这样的传统长期不经受挑战,就会故步自封、丧失活力。幸运的是,美国有强大的草根政治传统和实用主义的企业精神。市场不断挑战大学,逼着大学作出回应。19世纪欧洲的大学,有一套讲座教授的制度。一个系的方向,就以这个系的讲座教授的学术志趣为中心,和现实世界颇为隔离。这样就形成了教授的垄断,妨碍了学科的创新。美国目前的终身教授制度,也有类似之效。几个教授的学术兴趣和利益决定一个系几十年的方向。营利大学的崛起,就是要挑战这种学术垄断,使大学变得更加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