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6)
系列专题:《中国教育对比美国的缺陷:培养精英》
自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大学急剧扩张。从1870年到1940年,美国人口增长了3倍,但大学生人数增长了30倍。1900年,美国有977所大学,不到24万学生。1920年,大学数量达到1041所,学生人数将近60万。到1940年,有140万学生在1708所大学读书。"二战"后,由于"退伍军人法案"的实施,许多本来没有钱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通退伍兵获得了免费上大学的机会,刺激了大学的扩张。到了1964年,婴儿潮的前锋到了读大学的年龄,结果有530万大学生在校就读。这也怪不得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校园政治在美国有那么大的影响。 大学的这种扩张,一是因为科技的发达,一是因为人口的增长和教育的普及。因此研究性大学和本科生寄宿学院制大学,成为塑造美国大学发展的两种重要理念。如《经济学人》在其"世界大学概览"中指出的,美国大学的优异在于其没有一个系统。因此,我们很难用一两个概念概括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就和经验。不过,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为代表的精英大学,普遍采取住校制。以耶鲁为例,所有本科生被分配在12个学院中。这样每个学院就成了几百个学生同吃、同住、同学的小世界,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大学本科的头两年都要在寄宿学院度过。而大部分学生,整个4年都在学院中住宿。每个学院有一个住院的院长,叫"Master"。另外有若干住院的教授。许多教授的办公室,也不在本系,而在学院中。另外,各学院还安排"学院讨论班",下午和晚间在学院举行,每班最多18人,写作讨论班则限制在15人。
学院甚至还专门设有英文辅导老师。学生写读书报告时对自己的英文没有把握,可以向这些辅导老师寻求帮助。各学院里,餐厅、健身房、教室、图书馆,样样设施俱全。总之,这样的学院远远超出大学宿舍的范畴,旨在为学生的知识、人格的发展提供一个全面的环境。毕业后素不相识的耶鲁校友如果碰面,大家第一句话常常就是:"你是哪个学院的?"如果碰巧是一个学院出身,就更是亲上加亲。一位在另一个小本科生学院威廉斯毕业的朋友告诉我:"我在那里碰到我后来的丈夫,度过了一生最好的时光。这是学校所希望的:学院塑造了你的一生。以后不管你活多久、走多远,学院永远是你的家。你对之有终生的忠诚。" 研究性大学和寄宿制学院,作为来源于德国和英国的两种不同的传统,共同塑造着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大学的发展。两者有互补性,也有冲突。在这种互补和冲突中,维持着大学教育的平衡发展。19世纪末以来,德国的高等教育在研究方面领先于世,以哥廷根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吸引着欧美各国的学子,挑战着牛津、剑桥的古典教育传统。有许多批评家--包括亚当·斯密和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指出,牛津、剑桥食古不化,似乎大学教育就是培养绅士,片面注重道德、品格、行为举止的训练,课程太窄,跟不上现实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甚至有人进一步推演:牛津、剑桥孕育的这种"绅士帝国主义",使英国的精英缺乏实际技能,结果到了20世纪,英国被德国全面赶超。这样的绅士教育,导致了大英帝国的衰落。 但是,捍卫牛津、剑桥所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人指出,德国大学过分专业化,培养的是专门人才,却不是完整的人。20世纪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全部失败,而且有对犹太人进行种族大屠杀这样的恶行。人们常常感叹:德国人作为个体而言,才干出群,只要你看看近代德国培养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就不能不惊叹德意志民族的创造力。但是,德国作为一个整体而言,表现一再令人失望。德意志民族缺乏盎格鲁-撒克逊民族那种自治的政治传统和天赋,频频走火入魔,把自己的才干变成破坏性的力量。这一现实,和其教育不无关系。相对而言,牛津、剑桥的传统培养的优秀公民和领袖,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挽狂澜于即倒,奠定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对世界的统治。甚至有人制造了英式教育的神话,认为当年的滑铁卢战役,就是那些在伊顿公学的运动场上训练出来的子弟打赢的。
更多阅读
第54节:美国大学校长的年薪(6)
系列专题:《中国教育对比美国的缺陷:培养精英》 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是最市场化、产业化、私有化的,学费也是最高的。其成功的诀窍,就在于实施了没有"教育券"之名的"教育券"制。政府不直接管理大学,而是通过大量的资金支持学生。
第28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7)
系列专题:《中国教育对比美国的缺陷:培养精英》 其实,要解释这一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仅仅讨论牛津、剑桥是远远不够的。寄宿制的教育,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的城邦。在斯巴达,所有公民都要在俭朴的共同居室中长大。柏拉图在《理想国》中
第27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6)
系列专题:《中国教育对比美国的缺陷:培养精英》 自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大学急剧扩张。从1870年到1940年,美国人口增长了3倍,但大学生人数增长了30倍。1900年,美国有977所大学,不到24万学生。1920年,大学数量达到1041所,学生人数将近60万。
第26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5)
系列专题:《中国教育对比美国的缺陷:培养精英》 19世纪末,当皮博迪通过格罗顿把英国的寄宿制教育变成美国教育界的样板时,英国寄宿制的公学毕业生进入牛津、剑桥,强化了那里的寄宿学院已经有的文化共同体的精神氛围。大学住校的经验,
第25节:美国名校扶贫斗富(4)
系列专题:《中国教育对比美国的缺陷:培养精英》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哈佛的努力。早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哈佛的教授就提出把本科教育重新组合成几个小的本科生学院的建议,但以校长查尔斯·艾略特为首的校方未予理睬。艾略特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