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教育对比美国的缺陷:培养精英》
除此之外,有些大学不满足于"工厂不动,产品出口"的状态,企图把教育的"车间"、"厂房"都扩张到国外,在世界各地建分校。不过,建分校是低层次的教育全球化。名校不可能全球建分校。因为世界一流的教授、图书馆、研究设施就那么几个,都集中在几个固定的地方,怎么全球化也是不可能流动的。只有低档次的学校可以繁殖分校。这种繁殖,实际上就是卖品牌。比如某个国外的大学,利用自己的名气(有时就是个外国名字而已),在中国建了个分校。教书的大部分是本地教授,水平不见得比其他本土学校的教授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给个有该校名字的文凭,让中国学生有个留学的幻觉。所以,这种全球化的教育,常常容易流于有名无实。大牌学校建的分校太多,就等于砸自己的牌子。
![第9节:全球化中的美国大学(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550889000724.jpeg)
不过,这样的全球化也并非一无是处。那些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全球连锁店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其有效的管理体系。就如麦当劳一样,卖的东西大部分是本地出产的,但标准化的管理保证了其服务的质量。在这方面,未来最可注意的是美国的所谓"营利大学"的表现。美国传统的大学都是非营利机构,享受免税的待遇。即使私立大学赚了钱也必须重新投入教育本身,不能私分。所谓"营利大学"则是上市公司的经营方式,赚了钱给股东。这样的大学不少是企业办的,如同麦当劳连锁店一般地经营。而且确实有所谓"麦当劳汉堡包大学"。微软、嘉信(Charles Schwarb)等大企业也建大学培养自己的职工。 这样的大学没有"终身轨"(tenure-track)的制度,教授可以随时解雇,学科可以随时更新,一切老板说了算,无所谓教授治校,以低成本高产出为底线,严格遵循市场规则,效率非常高。10年前,美国高等教育有3950亿美元的规模,营利大学占了5%的份额。如今美国教育扩张到6500亿美元的规模,营利大学占了7.5%的份额,行情看涨。到2015年,预计10%的美国大学生将就读于营利大学。 这些大学不可能用明星教授教学。许多教授没有博士学位,并且大量运用网上课程。其定位是为有工作、年龄大的非传统学生服务,教给他们一些实际的技能,从护理、计算机、教育到法律,无所不包。这些大学往往根据市场调查,锁定未来最短缺的几大行业,然后针对性地开课,保证学生毕业后找得到工作。 营利大学虽然近年招致了许多批评,但由于其市场效率,已经有几家创出了品牌。如菲尼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phoenix),有28万学生,全球239个校园,已经开始侵入中国和印度的教育市场。拥有这所大学的企业阿波罗集团(Apollo Group),2004年投资将近4亿美元开拓市场。另外一个斯特雷耶大学(strayer Uniersity),以商务管理和电讯技术为主攻,成为菲尼克斯的主要竞争对手。《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旗下的卡普兰公司(Kaplan Inc.),如同中国的新东方等学校一样,主要经营考试产业,其GRE、SAT补习班全美闻名。如今又拥有协和法学院(Concord Law School),是全美最大的法学院之一。 这些营利大学,由于采取连锁店的经营方式,其企业结构如同麦当劳、沃尔玛一样,具有极大的扩张性,不久可能大举进军中国,收购、兼并像新东方这样的类似企业。如果中国的教育成本仍然不断上升,这类大学国际连锁店就会在中国大展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