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关系决定命运:不抱怨的世界2》
询问的惊人力量 “如果他爱我,就会知道我想要什么。”这是一位女士在向我描述她丈夫时所说的话。 我告诉她:“爱情并不能赋予人超能力。而且,让你的需要得到满足是你自己的责任,不是你丈夫的义务,你应该负起责任,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爱你的事实,不应该成为你逃避责任的借口。” 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你能让对方知道你在要求什么,追寻什么,对方会给你帮助,让你的需要得以满足。大多数人都是友好、亲切、爽快、甘愿付出并乐于让对方高兴的。在你说了“您可能不知道”也无法解决问题时,就需要将其诉诸于另一种行为,它是人类能够实施的最强大的一种行为,为实现自己的愿景铺平道路,它就是——询问。 因为我询问了,丹佛那家酒店的人才会帮我换房间,也正因为我询问了,电影院里的那位女士才肯关掉手机。只有你肯去询问,别人才会乐意帮忙。 如果是这样,我们还在犹豫什么呢?为什么不去问问呢?
![第45节:询问的惊人力量](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551289865726.jpeg)
因为我们害怕被拒绝,向一个不相干的人抱怨,把自己描绘成事件的受害者,要比向人提出要求却可能遭拒容易得多。有句谚语告诉我们:“张口发问可能会让你表现出五分钟的无知,可是不发问的人永远无知。”想要在关系中搭建桥梁,我们就需要去询问,而且是直接向可以解决问题的人询问,一定要清晰地表达自己在追求什么结果。并且我再说一次,不要让自己的询问中包含任何消极的能量。 “如果您不介意,可以在电影放映时不发短信吗?”这是在询问,而“你能把你那该死的手机关掉吗?”则变成了一种抱怨。这是一种直指对方的消极能量,听了这话,对方很难按照你的要求做出回应。你用言语侵犯了别人的世界,而对方很可能会“反侵略”,至少不会向你妥协。 当我们追寻自己的目标,想让需求得到满足时,最重要的就是坚守自己的意愿,直到它得以实现为止。三心二意地尝试一下,然后抛出一句:“看!我就说这样做没用嘛。”让自己更加坚信“我就是个牺牲品”,然后开始向别人抱怨,强迫别人和我们达成约定,让自己的不作为看起来更合情合理。这样的做法,只会让自己的需求永远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