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生活中怎样学会成熟:成熟法则》
姑且不论是否能达到他所说的境界,相信谁都有一两次类似的经验。其实,每一个人若被逼到危险的状态下,会不可思议地做到。平时无法发挥出来的能力,也就是接近死亡的境地时,可以发挥出科学所无法解释的超能力,如耐力、直觉力等。在此,我们并非对所谓的念力与感应力作全面的肯定,不过,让自己拥有平时以为是超能力的能力,并非不可能之事。 的确,我们应明确认识此点,即使处于极端的困境,也不应自暴自弃或轻易放弃,只要凡事尽力而为,相信最初以为无法克服的困难,都可一一解决。 9.高密度的群体中,人的被暗示性会提高 日本曾有一个车站,因电车误点而使群众在愤怒的情况下,冲进站长室,并对站长及职员们动粗。参加这次暴动的人,都是平凡的上班族,很少有粗暴的行为。
![第52节:行为‘雷区‘(5)](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551732116695.jpeg)
当然,如果当时等车的人不多的话,就不可能造成这次骚动。因为在很多时候,我们平常不可能从事的行为,会受群体力量的影响,失去个人冷静的判断力与批判力,附和群众的行为。 追究原因,正是因为在群体中,有共同的关心与目的地,即一体感很强,无名的自我意识会失去,而与群众趋同;换言之,个人的责任感与主体感薄弱,判断时也比较容易失去理性。 我们在群众中的行为,虽然不一定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但在"大家都做了,自己也可以这么做"的心理下,容易造成附和雷同的行为。即使自己所做的是犯罪行为,也以为责任应由指导者与煽动者去负担,自己只是掺杂在其中的一个而已,并没有犯下多大的错误,甚至以为自己完全无罪。 曾有一位老球迷抱怨,现在的观众水准越来越低,喜欢在观众席上大声叫嚷,妨碍其他人看球赛。更令人无法忍受的是,一些太过兴奋的观众,会把东西丢进球场内,甚至发生输球队的球迷把对方选手打伤的憾事。 这是因为,当这个群体有一个大家共同关心的目标,形成强烈的一体感时,那么每个无名的个体,都会丧失自我意识,造成一种从众心理。 社会心理学者金巴尔多把这种现象称为"无个性化",这时人的理性会减弱,变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此外,群体还有一个特征,会使人的被暗示性提高,只要给予一些关键性的暗示,就可以使群体不约而同地向同一个方向前进。 比如说,人们常常看到别人在排队,也跟着在后面排。有一家冰激凌店在开业的当天,雇请数十个学生在店门前排队,过路的行人不禁驻足,心想:"这家店的冰激凌真的那么好吃吗?"有些人便装作是特意来买冰激凌的,而加入队伍的阵容中,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同调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