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生活中怎样学会成熟:成熟法则》
8.把恩怨"上纲上线"的现象 许多上了年纪的人,经常把"现在的年轻人……"挂在嘴边,并说些发牢骚的话。 这种批评方式,表面上看来,好像是对年轻人的某些共同行为或风气不很欣赏,而以现在全部年轻人的方式表达出来。但实际上,可能是他针对某个人的攻击,却夸大其词地指责全体。 这种取代心理在心理学中称为"理性化",会有这种想法的人,大部分是想把自己的看法,以客观的方式表露所致。同时,这也 是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倾向,尤其是在对任何事都严格依循规范处理的 人身上,较常见到这种态度。 此外,个人的好恶,也会被替换为理性化的哲学问题。例如:父母与小孩相处不和时,他们会说"看法与价值观都不相同"或"连为什么要活着都不清楚",把感情问题替换为观念问题。 像这种私人问题被替换为哲学问题,主要是使自己的言行合理化,表面上看来好像很理性,其实不然。就像前面老人的报怨,他可能以为自己活了一大把年纪,认为自己的处世方法比现在的年轻人好,至于他本身过去也有的缺陷或坏习惯,则完全搁在一旁不谈。 9.把特殊现象一般化的倾向 有时我们问从外地旅行回来的人,不同的人对该地印象常常是不同的,而且差距很大。若是你,你相信哪一边的说法?他们说的可能全都正确,也可能全都错误。
![第46节:态度‘雷区‘(5)](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551779820045.jpeg)
这种模棱两可的答案,听起来似乎是禅学的问答。事实上,他们可能是因自己偶然的印象而曲解为一般的状况,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体验到的曲解、误会、偏见等不正确看法所产生的原因。 例如,我们偶尔到餐厅吃饭,如果有一次遇到服务员无礼的对待,就会认为所有的服务员都如此,从而给予一般化的解释:"现在的服务员越来越没有敬业精神。"而且,只要有一次这样的印象,对其他的印象都会产生抵抗感,而使片面的印象越来越强烈,行为倾向也更加明显,最后可能成为坚定的信念,进而产生对所有服务员的曲解与偏见。 一般而言,偏见是指社会团体中观念、想法固定化,就如同小孩从小被灌输某种观念,长大后这种属于团体的观念依然还存在。若对这种偏见追根究底,其源头,很可能是一个人的曲解,却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因此,很多"例外"被视为一般的情况,而"一般"的情况也会被当成例外状况。有权威主义倾向的人,较易产生偏见与曲解,这些人对自己既有的印象相当顽固,拒绝作任何改变,而经常主观地说:"现在的老师……"或"最近的小孩……"我们在接受一项观念之前,应先分清一般与例外的情形,否则就很容易掉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