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生活中怎样学会成熟:成熟法则》
观察八:言辞 1.人表现本性的五大用语 2."我"与"我们"的背后 3.权威主义者喜欢别人的"光环效应" 4.过度的敬语表示对对方怀有戒心 5.巧妙利用"但是"来控制对方思路 1.人表现本性的五大用语 人们初次见面时,刚开始大家出于礼节,都表现得很恭敬。等逐渐松弛下来,则从姿态到语言都会变得很随便,甚至显露人的本性。H饭店的总经理C先生表示,他主持面试时,故意对前来应征的人采取非常随便的态度。起初年轻人都规规矩矩地应答,但不久,他们的习惯语就会脱口而出,而C先生就利用这种方式来了解应征者的真实面目。 由此可知,说话方式确实是洞悉一个人的珍贵情报源。任何地方都有地方性的方言,因此,各自成长的环境不同,说话习惯也不同。著名的电影《窈窕淑女》即描述了一个原本身份卑贱的少女,为进入上流社会而接受彻底的语言训练。由此可知,通过一个人的语言, 洞悉他的身份底细,已成了任何时代都不会改变的真理。 除了社会性、阶层性或地理性的语言用法差距外,还有个人水准不同所表现的心理性用语的不同。语言是表现自我的手段,当然会在不知不觉间反映出各种曲折的个人深层心理。因此,一个人无意识中表现的说话特征,往往比其所言的内容更能表达其人。 至于分辨的重点,可以分为如下5种-- ①有意识地表现自己,以"我"来称呼自己的"人称语"。 ②假托他人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心理的"借用语"。 ③可以表现与他人关系的敬语,即是"人际关系语"。 ④下意识出现性方面自卑感的"深层心理语"。
![192.168.1.1 第19节:观察八:言辞(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552061772466.jpeg)
⑤连接词的使用法,表现一个人思考形态的"思考语"。 下面依照顺序逐一说明。 2."我"与"我们"的背后 以第一人称称呼自己的"人称语",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和各种深层心理。比如我们经常在大众传播媒体里看到有些领导在说话时,总是重复:"我个人认为……我想,我呀……我想这样做……我的意思是……" 通常只有年轻人会以狂傲的语气称呼自己为"我",一旦年龄渐长,很少人会在公开场合如此称呼自己。 由此可知,这位领导的成长环境必定很好,所以他才会如此自负。有时与他的声调相同,他的态度会显得很不谦虚,甚至有点女性化的性格也出现在语调中。 实际上,我们经常会遇见以第一人称作为单数人称语,并连续自 称"我"或"俺"的人。例如足球教练Y先生,每次提及他培养出来的选手时,就会说"我对他的指导"、"我对他说过"等多次强调"我",可明显看出其自我显示欲旺盛的性格。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李彼得和怀特的研究,领导人为专制型的团体成员,都很容易说"I",而领导者为平和型的人,则比较喜欢说"We"。经常用第一人称的人,独立性及主体性都比较强;而一向使用复数人称者,则比较没有个性,以团体埋没型或附庸型的人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