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看透基金公司的行为(8)



系列专题:《透析基金的秘密:明明白白买基金》

  在2007年末的市场中,真正意识到市场崩溃在即的人少之又少,而对于基金发行的狂热提出批评的意见也并不多见,至少没有形成一股真正的“意见”。

  其实这种局面也容易理解。媒体在某一种程度上来说,只是反映客观环境,媒体对于客观环境的筛选,很多时候要依靠在各个行业有专长的人物。就像优秀的证券记者也要请教分析师一样,在大多数分析师仍然看多市场的时候,媒体很难发出与市场基调完全不一致的声音,即使有这样的声音,也会很快被淹没在一片唱多的声音之中。

  比如,我们在前面说到的一个规律:某一类基金销售火爆,其业绩可能表现很差;而基金发售难以为继,最后的业绩却很好。即使很多人看到了这一点,在上涨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很多投资者仍然会倾向于继续买进。

  另一方面,能有真知灼见的人并不多。从笔者采访过的基金经理来看,几乎没有基金经理在2007年10月份的下跌开始时预料到这是一次漫长下跌的开始;从数据看,将仓位降至底限的基金最早出现的时间也已经是2008年3月份了,大部分被称为“减仓果断”的基金经理是在2008年4~5月份完成减仓过程的。

  对于媒体来说,还有一种情况是他们不得不有所顾虑的。大多数财经媒体至今仍然避免作出非此即彼的论断,即使他们对于泡沫表示担忧,也同样会允许多空双方各种不同的声音同时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倾向于作出是非论断的风险成本过高。

  这样一种局面使得投资者仍然需要根据自己的判断来作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那些预警的人所发表言论的影响力。

  3.基金公司在助推“狂热”

  答案可以说是。基金公司要赚钱,难免为了多赚三五斗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推上一把,虽然很多公司是“有节制的”。

  在2008年专户理财业务正式开展以来,国内基金公司的盈利来源基本只有一种:收取管理费。其余的非公募业务,比如社保和年金,基金公司手中的规模并不大。

  收取管理费度日的一个特点是,管理费的多少与基金公司管理资产的规模直接相关,基金公司很难拒绝公司整体规模的增长,虽然他们会在个别基金上设置限制,不过一般来说,这种操作方式是另有所图的。

  一些投资者可能会指出,在市场狂热的时候不限制规模,最终基金的业绩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基金的规模。这个逻辑是没有错的,但是公募基金业绩的评价方式更多地从相对业绩出发,即在同业中的位置、与业绩比较基准和大盘的相对业绩。

  有一种不好的情况是,基金公司收取管理费的方式是逐日结算的。即将1.5%或者1.8%的年管理费分摊到每一个交易日,然后按照当日的规模来结算管理费。而在私募基金中,管理费的结算一般是以月为周期的。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这种结算方式有个什么好处呢?

  用数字来说明。2007年,全部公募基金的管理费收入是283亿元,2008年是307亿元,增加了8%;但2007年底公募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是3.2万亿元,而2008年市场大幅下跌之后,管理资产规模是1.89万亿元。

  如果单看这两个数字,2008年的管理费收得比2007年多就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而实际上,逐日收取管理费是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

  图1-5显示的是2007~2008年基金资产规模变化与管理费的情况示意图,A、B两个梯形的面积即代表当年的管理费。

  图1-5 2007~2008年基金资产规模变化与管理费的情况

 第8节:看透基金公司的行为(8)
  图1-6描述了:2000~2007年基金管理费收入的增长情况。

  图1-6 2000~2007年基金管理费收入的增长情况

  从图1-5、图1-6中可以看到,只要管理资产的规模够大,哪怕是短期内的规模很大,基金公司也能获利不菲。所以,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即使在股市最高点的时候扩张规模也不是一件亏本的事情。

  另外,目前公募基金的发行是采取的审核制,一家基金公司在一段时间内获得产品批文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什么时候发行产品并不全由基金公司决定。很多时候基金公司会有一种时不我待、“过了这村没这店”的感觉,所以,你很难希望基金公司的营销人员对你说“现在不适合,不要买新基金”这样的话。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26677.html

更多阅读

第16节:看透基金公司的行为(16)

系列专题:《透析基金的秘密:明明白白买基金》  2.创新封闭式基金:不断诱惑你的基金  创新封闭式基金——同样是2007年开始出现的一类产品,对于投资者的冲击远远没有分级基金那么大。不过,这种基金充分利用了人们逐利的心理,因而也具

第15节:看透基金公司的行为(15)

系列专题:《透析基金的秘密:明明白白买基金》  2009年5月,市场上出现了名为“长盛同庆”的创新可分离交易基金,在发售当天就卖出了146亿元,成为当时的市场热点之一。  在私下里,不少基金公司的专业人士和记者都感叹:这真是一个“捞钱

第14节:看透基金公司的行为(14)

系列专题:《透析基金的秘密:明明白白买基金》  一些投资者也许并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盲目相信一些研究所的报告,而不考虑到研究所和基金的真实关系。所以,对于一些新基金的推荐报告,你别太当真。当然,那些用数据说话的榜单,大部分时候还

第13节:看透基金公司的行为(13)

系列专题:《透析基金的秘密:明明白白买基金》  显然,越是在行情不佳的时候,员工自购数量也越可能大,以此来支持自家公司的发展,加上员工自发的购买基金行为,投资者很难从中获得太多关于基金业绩的信息。  图1-8基金公司员工自购基金铁

第12节:看透基金公司的行为(12)

系列专题:《透析基金的秘密:明明白白买基金》  有些人可能会问,如果自购不代表基金公司的信心,那基金公司准备赎回自购基金的时候是不是代表市场危险了呢?  让我们来看另外一些数据。2008年第一季度末,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当时基金公

声明:《第8节:看透基金公司的行为(8)》为网友亚洲首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