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初探  三、高地农作



     晋人束晳《补亡诗》云:“黍华陵巅,麦秀丘中。”陵即山地,丘陵也。说明黍开花于山上。四方高中央低者为丘,长江流域的山上有田,可种稻,但在陕西的山上则种麦。此说明了中国农作物有高地与低地两种。而古代多为高山上之农作物,是旱地作物。

   《淮南子》记载:“尧之治天下也,其导万民也,泽皋织网,陵阪耕田。”泽是水泽岸边。陵者,大皋,山无石者,土地高者曰阜。“阪”或作“岅”或“坂”,《诗·小雅·正月》:“瞻彼阪田。”阪田为崎岖硗埆之处。此处说明在平原之湖泊地区捉鱼,在山陂之处耕田,可称陵阪文化。淮南子为今安徽省人,知古代人民在低地捉鱼,在高地种田,可知他懂历史。

   中国古代农作物非用河水灌溉,云旱性之高地作物。如“神农氏”又名“烈山氏”,“烈山”两字之意义即将山坡上之草木用火烧毁用作肥料,然后下种。可见耕种之地在山上,是山耕,并非用水利灌溉。

 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初探  三、高地农作
   中国古代山耕之又一证明:史载“舜耕历山”(历通厉),亦是山耕。

   《礼记》中载有旱稻,即《内则篇》所记“陆稻”。

   《管子》书中记有“陵稻”。陵稻即栽种于山陂高地之稻③。

   《吴越春秋》云:“尧遭洪水,尧聘弃④使教民山居,随地造区。”此处所谓“山居”,是命人民住山上种田。古代高地上种的当是黍稷,而非低地的稻麦作物。

   《易经》说:“上古穴居而野处。”

   《礼记·礼运篇》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窟者穴地。营者指一个个散布于高地之窟窿。今日的太行山区仍可见在半山地带有此类穴居。此类穴居并非在平地挖洞,乃在干燥的山地上挖洞。

   公刘之诗云:“陶复陶穴。”陶即挖空,在山上挖穴而居,亦即居于山地。

   山居与山耕同时。中国此时期之文化,可称为“黍稷文化”,亦可称“陵阪文化”。推想中,中国古代农业,决无水利工程。在古代典籍中可找到证据,证明古代先民耕种与居住均在高地。

   《孟子》中记载:“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营窟者,环形之山洞也,今日河南省仍有可见。人居住在山洞内,可证明耕地亦在山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2684.html

更多阅读

品《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不惊》 道德经十三章

作者 / 张维彬老子·《道德经》·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

《长话短说中国史》第四章商朝历史很靠谱1 燕子:商人的图腾

《长话短说中国史》第四章 商朝历史很靠谱夏朝讲完,我接着讲商朝。如果说第一王朝夏朝的历史还是朦朦胧胧、带有很多传说成分的话,商朝的历史就要靠谱多了。因为,我们发现了商朝的文字,而且,还读出了其中不少文字的意思。这种文字就是大

声明:《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初探  三、高地农作》为网友自由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