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创业板上市
我们要建设怎样的创业板?如何正确理解创业板的实质、定位与发展方向?如何认识中国新兴产业与创新型企业的特征和演变?如何创新创业板的理念,使之更好地适应创业创新企业的新变化、新需求?如何有别于中小板,充分体现创业板的特色?创业板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需要在实践中对上述问题进行透彻分析与研讨,从而达成较大程度共识,实现创业板价值的最大化。
“百舸争流,百帆竞发”,“千变万化,千姿百态”,这反映出当前中国广大中小企业、新兴产业的蓬勃景象。不同领域的各类新兴企业层出不穷,如雨后春笋,每个行业都随时可能冒出新的龙头,并不断呈现出新的业态和模式。中国必将成为全球创业创新最活跃的地区。这是中国特色创业板的根基。 中国创业板与中小企业板相比、与海外创业板相比,要突出鲜明的创新特色、高成长特色。这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所服务的主要对象是高成长创业创新型企业与新兴产业、绿色产业;二是创业板特别需要理念创新,要能适应创新型企业的特点,把握创新型企业特征、规律以及特殊性需求,应更能与国际市场的理念接轨。创业板要成为结构调整的推手、新兴产业的摇篮、自主创新的平台。 若干年后评判创业板的成就,将有三个标志性指标:一是能培育一批代表中国经济未来与新经济增长点的新兴产业;二是能培育一批引领行业发展趋势及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技术水平能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型企业;三是能培育一批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中起到领头羊作用的骨干企业。创业板将在这三方面打下深深的烙印。“自主创新、结构调整、新兴产业、绿色产业”应能成为创业板最鲜明的标识。需要通过创业板引导全社会真正关注那些符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内在需求与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的新兴产业,更多去关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服务、环保节能以及其它领域高成长的创新型企业;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创业板的市场化机制,促进创业创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从而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避免新的产能过剩、新的金融风险积聚、新的经济隐患。 确保创业板的成功运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筛选好最能体现创业板特色的优质上市资源,以更开放的思维拓宽创新认识的视野。尊重市场化的判断、筛选与评价机制,尊重市场第一线产业与企业实践的成果。要突破传统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理解,产业本身就是永不休止的“高新化”过程,不宜局限于狭窄的制造业范畴,不宜局限于传统的行业划分标准。这主要体现五个方面:一是广泛性。不只是技术创新,还包括更广泛的经济意义上的创新,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工艺创新、方法创新、应用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二是综合性。现代创新跨行业、跨媒介,更具综合性,行业分类变得复杂,很多经营活动不能简单套用传统的行业分类方法进行归类;三是动态性。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今天的创新技术或模式很可能在短期内被更新的模式、更具创新能力的企业所替代;四是市场性。创新更多的是指经济活动领域的更新、发明与创造,有应用价值,与科学理论的创新存在本质区别,必须经受市场机制的检验。中介机构在筛选创业板上市资源时,最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企业的核心价值与发展前景。不应把创业板当成中小板的复制,不应以为中小板暂时上不了就转到创业板,不应只看重规模大小与利润、佣金多少,不应随意编造“创新”或“成长性”概念进行包装和粉饰。 创业板的最终形成也是一个动态过程。新兴产业也是在不断演变、调整。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重市场的变化、市场的智慧、市场的传导,深入市场第一线,通过大量的实例解剖,透彻理解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的新变化、新需求。创业板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也不可能一开始就十全十美。而是在适度创新与循序渐进的前提下,减少质疑,少走弯路,逐步完善。创业板市场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过程、摸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