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克良,男,汉族,生于1939年4月,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国家白酒评酒委员。1964 年于无锡轻工业学院毕业分配到贵州茅台酒厂工作,曾任生产科副科长、副厂长、厂长、总工程师等职务;1996年12月至1998 年5月,任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总工程师;1997年1月至1998年5月任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总工程师(正厅级);1998年5月至1999年11月任中国贵州茅台酒厂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1999年11月至2000年8月任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00年9月至2004年8月任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现任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总工程师,兼任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1997年当选中共十五大代表,是贵州省第九届人大代表,省七届政协常委。1992年、1995年全国食品工业优秀企业家;全国“ 五一 ”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贵州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贵州省有突出贡献的国企经营管理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虽然“国酒”茅台与法国科捏克白兰地、苏格兰威士忌齐名,风光无限,但是身为茅台集团董事长、总工程师的季克良显然就没有那么幸运。季先生与柳传志、张瑞敏同为“国际职业经理人”领袖,不过对大多数国人而言,他的名字还相当陌生。
“我比较内向,也比较低调,做就行了。”茅台总部10楼秘书科挂有季先生的一副字,“敏于事慎于言”。
季克良早在1964年大学毕业后即与妻子徐英一起奔赴茅台,成为该厂有史以来最早的发酵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科班出身给了他立足之本,可并没有让他平步青云。他在茅台历经个人职位沉浮,很多年之后才被得以逐渐接受。
被接受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技术。茅台酒的制作工艺有很多神秘之处,多用女子“伏天踩曲”。而且,几乎所有的重要工序都与炎热连在一起:高温制曲,高温发酵,高温蒸馏。还有修禅悟道般的漫长过程:堆积发酵,入池发酵,7次取酒,9次蒸煮……
“我这几十年能够留下来,原因就一个—茅台的神秘感。”季克良给自己的任务就是解开这些秘密。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季克良跟班作业,深入第一线仔细观察,投料、蒸煮、制曲、堆积发酵,每个环节都虚心向老师傅求教。一年以后,他在全国首届名白酒技术协作会议上,宣读了他的论文《我们是如何勾酒的》。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曾有好事者同时拿出七种白酒倒在杯子里让他鉴别,季克良只需在每个杯子里抿一小口,就能说出这七种酒的名称、产地、原料等等,惊得大家目瞪口呆。当然,这也奠定了他在白酒业的地位。曾有贵州省委领导直言,即使季克良退休,也不能卸掉总工程师一职。他已成为茅台酒厂的一块“金字招牌”。
确实,同其他角色相比,季克良似乎更胜任工程师文化。他性格软弱,虽然也试图将茅台从“皇帝的女儿”带向市场,但是与另一个主要竞争对手五粮液相比,茅台酒在产量、销售额、增长速度、产品售价和市场占有率上均落于下风。很多人都诟病,茅台酒的整体企业文化太过于保守,甚至不思进取。
面对这样的指责,季克良的回复是:作为国企家长,要学会忍耐,要“稳定与改革并举”。“有一些东西我非常遗憾:交通不便、传统的生产工艺始终没有找到与现代工业管理相结合的契合点等。这是阻碍茅台快速发展的瓶颈。”
阻碍茅台快速发展还有另外一个瓶颈,那就是茅台的国企背景。作为国有控股66%的企业,茅台的领导班子由贵州省委决定,茅台股份任何一笔主业以外的投资,都必须请示贵州省国资委及相关领导。自主权的缺乏,使得茅台的管理层不仅不能掌握企业的命运,而且产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惰性。茅台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异常谨慎。“10个人中有2个人提出反对,不是少数服从多数,很多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该放弃。”